活着与死去(文/跳楼先生)
今天来给你们讲讲大道理。李敖把人分为“活死人”“死活人”和“人活死”三种,意思相同于臧克家的“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其实仔细分析,也不尽然,还有一种人是牛筋萝卜条,要生不得,要死不能。这种人叫“人活死”。
有人说我跳楼就是“活死人”,一个宣扬跳楼却始终不跳的人,和死了也差不多了。不比李敖,人家名气大,走出去,大家都认识,所以即使他死了,依然还有人记得他,因此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我宁愿相信我的确是“死”了。
一个外国老头曾经评说道:“世界文坛的内涵就是要像余华那样,写人的‘活着’”。用余华在《前言》里的话说就是“看到了现实的不可抗拒性,要努力去承受现实给人的痛苦。”还说自己听了一个叫《老黑奴》的歌曲。想想也有道理,人这一生为了那接近全部的痛苦而精卵结合,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意义。
很多人算过“活着”的意义。说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其实这些都是政治的,与单纯的活者并不搭噶,当我们拿着成本学和经济管理学去算的时候,会发现活着=死去,很有可能,活着的成本收益和死去的意义都是负数。其实这些都来源于活着的碌碌无为与死去带来的亲人痛苦有关。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
余华说是要承受痛苦。李敖说是反抗痛苦,继续革命。
我们大家都知道,两人的社会背景很不一样,因此说出来的也并非其人本意。只是余华是革命右派的,李敖是革命的左派而已。这与人性有很大关系。人天生就是革命的动物。所以反抗痛苦才是活着的本意。
拿破仑死了,被流放西西里了,在人们视野里突然成了“活死人”了,可是他能重返战场,指挥战斗;戴高乐一度被人遗忘,在巴黎郊区的一片废墟中隐匿了十二年,可是他却成就了千秋伟业。
有些人活着很是痛苦,死去才能得以喘息。有些人万劫不复,只求一死。有些人还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话我很相信,在特别的年代,活者就是胜利,被平反过来的冤假错案,闹不好一个升官晋爵,平步青云。有些却不一样,他们活者比死了还难受,那些在不同社会背景做下的事很容易被人唾弃和不恭,慰安妇的活者就是一个极不人道的遗憾。既受肉体的疼痛,又受政治的迫害。
在历史长河中,有些人死得很好看,有的美丽地死去,有的英雄地死去,还有的装在花盒子里追捧着死去。虞姬的殉情,霸王的坦然,梅艳芳的排场;还有些人死得很难看,有的体无完肤,有的身首异处,有的粉身碎骨。李崇焕的嚎叫,广田弘毅的绞刑,董存瑞的甘心。所有这些,似乎都预示着他们对活着的考量,对死去的无畏。死并不可怕,不信,我就死给你看!
有人说:死都不怕,我凭什么要怕活着。不信,我也活给你看。活人基本上也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积极活着与消极活者。
积极活着是指那些生不如死,痛不欲生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有穷人,也有高官达人(他们在跳楼眼里也是社会最可怜的人),穷人的积极活着是因为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继续做一个活着的穷人,高官达人的积极活着来源于他们对“地位”金钱的在乎程度,他们只有积极活着才能保证地位和金钱永远属于自己和自己的族人。除了乾隆皇帝,从来没有一个皇帝是主动禅位的。努力活着才是他们日思夜想的事情。
消极活着的人是革命派,他们早已把生死看得清清楚楚,我的存在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活着,如果人类没有希望,我也可以做一个“顺我者昌”的人。
所以有人感叹说“解放了的革命派才是活着的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每次读书读到这里,我总是泪雨潸潸,人生何其短啊,“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生亦难来死亦难,为了美人英雄,人间豪情,生亦易来,死亦易。不信,我活给你看。
2006年7月9日于海拉尔
有人说我跳楼就是“活死人”,一个宣扬跳楼却始终不跳的人,和死了也差不多了。不比李敖,人家名气大,走出去,大家都认识,所以即使他死了,依然还有人记得他,因此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我宁愿相信我的确是“死”了。
一个外国老头曾经评说道:“世界文坛的内涵就是要像余华那样,写人的‘活着’”。用余华在《前言》里的话说就是“看到了现实的不可抗拒性,要努力去承受现实给人的痛苦。”还说自己听了一个叫《老黑奴》的歌曲。想想也有道理,人这一生为了那接近全部的痛苦而精卵结合,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意义。
很多人算过“活着”的意义。说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其实这些都是政治的,与单纯的活者并不搭噶,当我们拿着成本学和经济管理学去算的时候,会发现活着=死去,很有可能,活着的成本收益和死去的意义都是负数。其实这些都来源于活着的碌碌无为与死去带来的亲人痛苦有关。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
余华说是要承受痛苦。李敖说是反抗痛苦,继续革命。
我们大家都知道,两人的社会背景很不一样,因此说出来的也并非其人本意。只是余华是革命右派的,李敖是革命的左派而已。这与人性有很大关系。人天生就是革命的动物。所以反抗痛苦才是活着的本意。
拿破仑死了,被流放西西里了,在人们视野里突然成了“活死人”了,可是他能重返战场,指挥战斗;戴高乐一度被人遗忘,在巴黎郊区的一片废墟中隐匿了十二年,可是他却成就了千秋伟业。
有些人活着很是痛苦,死去才能得以喘息。有些人万劫不复,只求一死。有些人还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话我很相信,在特别的年代,活者就是胜利,被平反过来的冤假错案,闹不好一个升官晋爵,平步青云。有些却不一样,他们活者比死了还难受,那些在不同社会背景做下的事很容易被人唾弃和不恭,慰安妇的活者就是一个极不人道的遗憾。既受肉体的疼痛,又受政治的迫害。
在历史长河中,有些人死得很好看,有的美丽地死去,有的英雄地死去,还有的装在花盒子里追捧着死去。虞姬的殉情,霸王的坦然,梅艳芳的排场;还有些人死得很难看,有的体无完肤,有的身首异处,有的粉身碎骨。李崇焕的嚎叫,广田弘毅的绞刑,董存瑞的甘心。所有这些,似乎都预示着他们对活着的考量,对死去的无畏。死并不可怕,不信,我就死给你看!
有人说:死都不怕,我凭什么要怕活着。不信,我也活给你看。活人基本上也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积极活着与消极活者。
积极活着是指那些生不如死,痛不欲生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有穷人,也有高官达人(他们在跳楼眼里也是社会最可怜的人),穷人的积极活着是因为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继续做一个活着的穷人,高官达人的积极活着来源于他们对“地位”金钱的在乎程度,他们只有积极活着才能保证地位和金钱永远属于自己和自己的族人。除了乾隆皇帝,从来没有一个皇帝是主动禅位的。努力活着才是他们日思夜想的事情。
消极活着的人是革命派,他们早已把生死看得清清楚楚,我的存在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活着,如果人类没有希望,我也可以做一个“顺我者昌”的人。
所以有人感叹说“解放了的革命派才是活着的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每次读书读到这里,我总是泪雨潸潸,人生何其短啊,“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生亦难来死亦难,为了美人英雄,人间豪情,生亦易来,死亦易。不信,我活给你看。
2006年7月9日于海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