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高津曾说:互联网是个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没有此地,也没有彼地的世界。因此在这个世界里活着的人不是什么事都考虑得太早了,就是显得太过幼稚,什么都不知道。玩了几次博客,总觉得有些蹊跷,我们能从上面学到什么呢?
知识。毋庸置疑,无论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理念,都是知识。
那什么又是知识呢?用哲学家奎因的话说:你认为你知道的东西就构成你的知识。在博客里,知识就像一种顿悟或者太过牵强的内省,很难想象到它能最终转化为二进制在网络里散播。没有人能阻止它的传播,影响它的速度,设计它的方向。它有时高贵得四处做客,有时又孤寂得只身随影。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清楚自己需要穿一件带有格子的蓝色衬衫,却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这样,在博客里的知识就是这样,它只告诉你“这样做”,而很少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它就像一种时尚或者思想的源头,而又没有确切的方位,没有一个博客能告诉我们,他们的文章,他们的思想是有主语的,是有源头的,似乎永远生活在混沌却又十分开放的世界里,没有终日。
我们可以享受一下博客里的独特无匹的新奇,而这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新奇凝聚着一个个鲜活的个性,他们用不同的头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说话方式让人们来辨别他们的性格、品位、爱好、外表以及身份,众所周知,只有个性才有创造性,听一首最富禅理的音乐,看一幅最最唯美的画卷,赏一篇“看上去很美”的文章都是我们做为“博民”应该具有的素质和品位。
一个博客就是一个人,一个博客就有一种性格,或者温存,或者暴躁,或者颓废,或者理性,或者幼稚,或者崇高。每一处的足迹代表着一个博客的热情,每一处的思想代表着一个博客心理状态。他(她)太累了,我们知道吗?他(她)很委屈,我们又怎么知道呢?这个世界上每一台电脑,每一个终端都具有平等的、完整的人格,他们都在自发地传播着自己所独创的知识。哪怕这些知识并不具有多少的权威性。
我已经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终究有多少个博客?他们都在干什么,但我知道,他们都在做自己,都在自己独立的时空里穿梭不息,或许我们正从他们的博客里获取知识,而他们却因为时空错乱而沉迷在另一个完整的知识时空里吸取营养。知识演化早已越过了我们所发现的那个博客。但“文本”有独立生命,故它进入我们的知识传统继续传播和繁衍,甚至会在另一时空与他们相遇,虽面目全非却似曾相识,又对他们的思路发生影响。而此时的知识在互相的链接里模糊不清,很难分辩清楚它的真正意义以及真正的边界。
我们知道在一个论坛里,能看到自己似曾相识却又不完全相似的帖子,他们是在丢失掉一些信息而又修补或者在特定环境里影射过来一些信息的“历史性融合”。他们甚至已经在字里行间找不到必然的因果关系,已经看不到对待事物的那份“最初”。而等待确认的就只有一个人——博客知识专家。
在很多书本里,“博客知识专家”的重要性都有介绍,他们被泛称为“专家控制(expert
所以我们在现今的网络水平里或者博客里不需要编辑,不需要专家。自己就是专家,就是自己创造的知识的鉴赏者,或许我们所创造的知识是幼稚的,但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相对的,或许在某个未来的世界里,你我的链接里又多了一个博客,又多了一个知识,多了一份最初并不是这么“幼稚”的知识,而这份“幼稚”却成就着一个个太过真实的预言。
其实博客知识的传播存在很多的局限或者根本就只是一个群体间的针锋对麦芒与“惺惺相吸”。你我认识,你我是狐朋狗友,咱互相学习,互相"鉴赏",回来咱又互相吹捧,互相写作。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也是一种比思想狭隘更加致命的因素,比如:语言垄断(鸟语,人是听不懂的)。年龄、收入垄断,贫穷有时候是制约知识吸收的关键因素。但在网络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传输的低成本使博客知识的垄断最终终结,知识的接受也将随着博客的多元而变得纷繁与多元,其实这也是作为博客或者博民应该具有的一项素质与能力。
一个完整的博客无所谓玩弄不玩弄别人的感情,就像一个人在说话,在吃饭,在谈恋爱,他(她)是完全自由和开放的,你我走近学习和了解对方,也是一种知识的鉴赏,只不过这种鉴赏渗进去很多自我的东西,而且越来越左右你我对于从博客获得什么的直接看法。这也是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博客里一直想打造出来的效果,表现出来的个性。
跳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