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大单元教学聚焦“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解决问题的进阶测试、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努力实现三大转变:第一,从语文知识点的线性排列、分点训练、单篇课文的教学走向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二,摒弃知识取向、教师讲授、操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走向真实语文生活中的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深度学习;第三,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工具、平台,努力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指向学科素养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的主题的提炼。
俗话说的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合内容领域,提炼单元主题是统编版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起始点和关节点。一个单元的教学能不能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不能通过学科教学全面落实核心素养、能不能引导学生多元立体和深度学习,单元主题的提炼和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设计、尤其是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和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研读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单元对应的语文素养、深度掌握的核心观念等,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在教材原有单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整合,确定内容领域和单元主题。做好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与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全面挖掘和解读教材编排意图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第一个习作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栏目、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和一次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单元导语有两个部分,“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话,点明单元主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另一部分文字则提示了本单元的语文核心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和“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观察的方法,体会表达的特点;《交流平台》重在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本单元的习作要点,留心把观察到的新发现写出来;习作例文则进一步感知方法,在习作中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单元习作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习所得,学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第二、重组、整合教材内容 为使学习内容更加集中,有效提升习作教学效率,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
1.调整原有教材内容的顺序。
“草地”是孩子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首先从生活入手,学习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了解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了草地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原因;随后进行《初试身手》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独特事物,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并尝试把观察所得用几句话写下来,与同学交流。然后学习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这两篇都与小动物有关,从儿童视角观察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抓住小狗“王子”的叫声写出它的调皮可爱,充满了童真童趣;随后迁移运用,让学生仿照观察并描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最后学习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写一写生活中喜爱的水果,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调动多感官进行观察。这样的教学顺序遵循了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螺旋递进,逐步习得核心习作能力。
2.聚焦核心要素展开言语实践。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是本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要充分整合教材内容展开言语实践活动。一是在课文内容学习中,能发现作者观察的方法,借助比较、想象,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说清楚。例如《搭船的鸟》一文是以儿童视角来观察的,重点观察了“搭船”的翠鸟,从外形特点、捕鱼动作两个方面来观察,观察很有序。在叙述外形时先整体后部分,突出颜色之美;在描写动作时抓住翠鸟的一系列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展开叙述,用文字描绘了一幅捕鱼图。二是学习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发现,通过看、听、摸、闻、尝等方式,从不同方面去观察事物;在连续观察时,借助表格记录自己的发现。《金色的草地》《我爱故乡的杨梅》都要求根据内容整理,或填空,或填表,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记录观察的方法。
第三、提炼习作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非常明确,重在“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直指单元教学目标。要将本单元内容组成一个整体实施教学,明确单元学习最终的目标任务就是描绘“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都是为习作服务的。根据教材编排特点,确定本单元的主题为“描绘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展开真实情境下的大单元习作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