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随感 |
20世纪90年代以前,受讲授法的影响,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学界对课外活动开展了颇有声势的大讨论;90年代中期,学界将课外活动引入课堂,开始关注课堂活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并没有得到及时而迅速推广,直到2008年,学界才逐步提升对课堂活动的关注度。
一种观点认为,课堂活动是联结师生思维活动的桥,另一种观点把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统称为课堂活动,前者强调思维过程、后者注重行动过程。“课堂活动”从“课堂讨论”“学生活动”到师生互动,逐步深入,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形式,提升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当前,相关课堂活动策略的大量文献认为课堂活动还应与“课程内容”“主题情境”“问题驱动”相关联。但是时至今日,学界还没有对“课堂活动”概念进行界定,将“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混为一谈,在实践中课堂活动仍然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
笔者认为,当前的课堂活动却存在三类突出的问题,一是浅层化。课堂活动停留在知识获取的浅层学习阶段,忽视了方法与能力、思维品质、应用实践或迁移创新等方面的深层学习;二是碎片化。体现在活动类型碎片化与活动结构的碎片化两个。三是形式化。当下的许多课堂活动就像表演,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形式中配合教师的指令,一步步完成教师布置的具体活动任务,这些问题致使课堂活动只是优质课的“亮点”、公开课的摆设,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体验的同时,活动效果与课程目标相去甚远。在日常教学中工作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常态课、原生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使用问题回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之外,极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活动,教师反而很反感形式化的课堂活动。
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解决课堂教学碎片化、形式化、浅层化尘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从主体上看,课堂活动无论是生生活动还是师生互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和主导;二是从内容上看,课堂活动必须以真问题、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引领,精心设计探究性、行动性、实践性内容;三是从方式上看,课堂活动必须以主体有组织有主题的探究、讨论、辩论为主要方式;四是从效果上看,课堂活动必须以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与培育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为目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