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设计统属着教学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体现着教学效果、效率、效度和效用,而教学设计关键在于设计教学问题。常言道,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富有教学经验与智慧的教师会从看似寻常、合理处找出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从钻研教材和寻求教材关联内容中找问题。比如,思想政治教师对某一框题进行教学设计,如果只是去找些相关的教材解读资料,人云亦云地把这些内容搬到自己的教学设计薄上,或者拿一本名校或者名师的现成教案走进课堂,这样的教学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正确的做法应该首先是“裸读”教材,熟读教材,依据课标要求,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其次是把本框题的内容与关联到时政热点、社会焦点和生活熟点,链接教材与社会、教材与生活、教材与实践,寻找适切、适生、适用的具有探索与探讨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从教材整体安排中找问题。现行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按照螺旋上升的原则、依据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实践规律进行整体设计,体现大中小一体化设计思路和教学要求。就某一个学段某一个学期的教材而言,教材以主题单元呈现,编者在每个单元的前面有针对整个单元学习主题和教学提示,在每一课后有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与练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这些提示和要求,准确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然后从单元、乃至每一本教材的整体出发,确立框题在单元乃至整册教材中的定位,找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交流的主轴。这样的教学才能做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
三是从和学生的交流中找问题。教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怎样?他们的“痛点”在哪里?学生对教师的教有怎样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有哪些改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老师走进学生中间去了解。教师上完课后要在教室里待一会儿,和学生说说话;在上完一个框题、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可以做些现场或问卷调查,让学生帮助自己查找问题,并把有些问题加以提炼、整合,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可以带到课堂上去。
教师重视在教学设计环节寻找贴近教材主旨、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既可以积淀相关的知识,加深了对学科能力素养等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品德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课堂上,师生围绕这些问题思考、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长期坚持这样做,一定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