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21年历程,从刚刚开始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起,自主、合作、探究,三级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开设,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到时至今日的教育评价改革,五项管理与“双减”政策,层层深入、递次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归根到底都在聚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笔者以为,无论是分学段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是分层次推进教学改革,都有一总结个路径选择的问题,总结自己亲身经历21年来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程,有以下几点想和各位同仁分享,一是“优化组合”问题,谋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实在是应该集“传统”与“改革”之长,提炼校内外课堂“成功碎片”,建构具有地域特色、校本特色、师本特色与现代意识的平实的、平静的、平凡的本色课堂;二是“教学平衡”问题。我们且不说现代师生关系新理念,也不说民主平等的关系观,高质量课程与课堂的今天,至少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师生双主体,教学两平衡,让两者有机统一课程与课堂。三是“回归基础问题。多少时日以来,我们在诸多“先进理念”和“改革思想”引领下,歪曲了“校本课程”的基本要义和基本定义,引偏了“自助合作探究”的基本方向,神话了“民主平等”在课程课堂中的基本定位,到头来多了“创新”和“时髦”,少了“基础”与“本真”。基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追寻课堂基本元素,回归学生思维发展,遵循教学规律,不搞极端创新成为迫在眉睫的要务。四是“志存高远”的问题。基于立德树人、提升核心素养的现代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必然是立足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力求让“生命活力”与“学习成绩”双赢的改革,应该严格对照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策略和方向,把区域教育的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基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作为着力点,共同构建全面而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