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能不提杜威,也不能不说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异同。在我看来,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与生活的定义。他们的相同点在于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的脱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局面。不同点在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二是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倾向于一种“大众教育,他认为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或生活对教育的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有三层涵义:第一是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第二是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第三是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他主张的范围,而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其次是表现在对学校与社会的观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学生现在的社会生活。杜威“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学校即社会”的概念试图吸收社会的所有方面把其溶入一所小小的学校,因此,广泛地实行它是容易的,而“社会即学校的概念与之相反,它寻求的是将学校的所有方面延伸到自然世界。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网上胡窜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各种各样的语言、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各种各样的实践。从虎山梯田花海回来,躺在沙发上名为休憩,实为读屏,读着读着就与杜威相遇,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杜威与陶行知先生的师承关系。为了避免混淆,先说了说陶行知先生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然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杜威关于教育、学校、社会、教材、教法的论述或许会更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