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细节,成就学子——听浙江省塘栖中学吴江林校长《课堂观察:基于证据的听评课》讲座随记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分类: 随行随思 |
http://s7/mw690/00191i9tzy7nEkQVFfEe6&690
http://s5/mw690/00191i9tzy7nEkTjnCs84&690
新课程实施以来,吴江平校长在课堂教学方面,开展旨在以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核心的“OAE学案教学模式”的系列教学改革,获浙江省高中生物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教学质量居杭州市前列,在浙江省高中生物教学界具有较高的声望。在校本教研方面,吴江平校长开展以“课堂观察”为核心的系列教学研究改革,是“课堂观察LICC模式”创立者之一。先后应邀在国家、省、市级的各类新课程教师培训活动中报告数百场。近6年来,吴江平校长先后主持了浙江省教研系统重点课题研究2项,参与浙江省、上海市重点课题研究3项。出版专著《OAE学案设计》(浙科版)丛书一套四本,是《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LICC模式:课例集》的主编之一,是《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的主要编委,是《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两本高等师范教材的编委。课题研究成果《提高学习力: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获杭州市一等奖;《课堂观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浙江省第四届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一等奖,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二等奖;《基于课程标准的OAE学案教学模式研究》获浙江省第五届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一等奖,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有10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4篇论文获浙江省一等奖。
讲座伊始,吴江平校长简要介绍了他的学校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同时简介了塘栖中学所在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吴江平校长联系五年担任高三年级包级领导,现在带两个班的高三课,每学年听150节以上的课,他说上一周他听了10节高三课,还与这10名教师进行了交谈,写了10篇评课小结。如此繁复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依然以身作则深入课堂开展课堂观察,还担任着八名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使我们明白浙派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塘栖中学五年前50%的一本率到2018年90%以上的一本率是如何形成的。
吴江平校长下面富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讲座更加着眼于教学细节和听评技术的详细阐释、精妙之处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和涓涓入心之悟:
听课的种类很多,一种叫任务驱动型听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在办公室听课。许多学校无奈而无法,他们学校建立了听课签到制,学校听课记录本保存在班级的学习委员处,教师听完课后,到该班学习委员处签到,大大缓解了办公室听课的情况。要求听课情况按周进行公示。
高三年级确立一本、二本临界生,然后发给每一名老师,并确定临界生的座位,听课教师按照各科临界生的情况确定自己听课时在教室里落座的地方,然后观察这些临界生课堂学习的表现、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听课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你要关注一本临界生,就靠近这些学生;你专注二本生,就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本班老师的听课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知道这些学生别的学科优秀,为什么我的学科就是临界生。
http://s7/mw690/00191i9tzy7nEkOIXTU36&690
在学校里,听评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工具。不仅在于发现学情,掌握教情,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师德提升和专业发展,尤其是对待提高教师的连续跟踪听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课堂管理有问题,通过跟踪听课,更多的跟踪指导教师班级管理的技能,把听评课的关注点放在教师管理方式和技巧上;如果是教学技能有问题,那就针对技能提升进行跟踪听评课。
教师不愿意参与听评课问题如何解决,集体备课效果低下的问题如何解决,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改变的。
听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是为了研究。研究一定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我们以这样的姿态听评课时,教者放下了拘谨和拒绝,听者就会在听课过程中主动搜集教学问题和研究的切入点。
http://s5/mw690/00191i9tzy7nEkSCFEwa4&690
通过听课开展教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调整研究思路与方法
管理与分析信息,得出结论,提出合理的专业发展建议。
课堂的构成包括课堂文化、课程性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听课的目的是找到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哪些?从这些因素中分解出哪些可观察的元素?这些因素是不是关键的、可记录的和可解释的,这就成了我们探究听评课的切入点。在实际听评课过程中,把握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复杂的(吴校长推荐大家一本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2》,由沈毅、崔允漷担纲主编,主要作者是吴江平校长),今天他的讲座就在这本书中。这两本书我很早就拜读了,被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符合理论的设计所折服,今天才知道他的创作过程,真该给吴校长点赞。
http://s7/mw690/00191i9tzy7nEkTVUtUc6&690
为了是自己淡忘的记忆重新恢复,还是回忆一下这本书:
http://s6/mw690/00191i9tzy7nEkUqxW545&690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5)提出改进意见。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课堂观察的维度在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熟悉了崔教授提出的课堂观察三大转变,第一是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第二是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第三是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并对专业听评课的不足有所了解,崔允漷老师指出,
http://s2/mw690/00191i9tzy7nEkUo9sRe1&690
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一是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二是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三是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四是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五是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http://s7/mw690/00191i9tzy7nEkTaYwCf6&690
这本书给了我做一名专职教研员的技术力量,为“平凉好课堂”的有效构建和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学课堂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学习评价标准、说课议课评价标准奠定里理论基础和实践范例。
http://s14/mw690/00191i9tzy7nEkUAi9ned&690
回顾了这本书的梗概,吴校长讲到的高考命题规律研究的成果马马虎虎灌了耳音,好在这一部分内容去年在华东师范大学研修时听他讲过,至今记忆犹新。吴校长把对学校一名学生跟踪诊断的事例详细的讲述给了我们,学生的数学问题印象了他的成绩,老师始终不明白症结所在,这名学生对教师的各种分析和跟踪很反感,终于在通过在录播室的几次考试使该生放弃了戒备心理,终于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把二分之一习惯性的写成并用2运算,吴校长用这个事例说明课堂观察的细致性和复杂性。我就想起了我自己,1984年我参加高考,就是把数学题中的一道题本来应该用二分之一运算,却用2进行了倍数运算,从而使我的数学本应该的117分变成了105分,悲惨的使我从南开大学掉到了西北师范大学,一个马虎了的二分之一改变了我的命运走势,真是一个2字误前程啊,当年为什么没有教师那么仔细的研究的和矫正我马虎的习惯呢?那时有吴江平老师该多好!从另一个侧面感觉到做一名专业教研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