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女记者如何打造“自家明星”
(2010-12-15 09:40:12)
标签:
道德观察婚姻记者观察家庭社会社会热点文化新闻观察娱乐杂谈情感 |
【导读】——新华社黑龙江分社13日决定,停止记者颜秉光采访报道工作,调离记者岗位。据悉,针对近日网帖反映颜秉光在有些稿件中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一事,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经核查认为,颜秉光确实有部分稿件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的情况,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为此,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党组研究决定,停止颜秉光采访报道工作,调离记者岗位。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要求分社全体采编人员,要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新华社各项采编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切实提高维护媒体公信力的自觉性。
颜秉光,女,汉族,记者,1972年12月25日生。1996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1999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在哈报集团《新晚报》市民消费部做记者;现就职于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内刊室。在《新晚报》工作期间,尤喜维权热线栏目,维权领域涉及医药消费、行政事业型收费、手机消费、餐饮消费等,其中以松下GD92手机返修受阻的追踪报道最得民心,被松下公司高层尊称为“颜桑”(桑意为先生、老师),为消费者挽回了经济损失;在黑龙江分社工作期间,先后采写内参稿件百余篇,获领导批示若干篇。其中包括大量的调研稿件,涉及到“牛城”安达政绩工程、农村费税改革试点、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不良国资、商铺投资、私企参与国企改革、建筑行业安全状况等。其中安达一组三篇稿件《数字说牛谈浮夸》、《牛街赏牛话政绩》、《奶农弃牛察民心》揭露了安达市个别领导不顾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斥巨资搭牛门、修牛街、摆石牛,全力向吉尼斯世界纪录冲刺的荒唐举动。此稿经有关领导批示后,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政府的工作,调动了广大农民养牛致富的积极性。
相关报道称,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表示,颜秉光这样的做法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经核查认为,颜秉光确实有部分稿件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的情况”,决定停止颜秉光采访报道工作,调离记者岗位。分社要求全体采编人员落实和执行各项采编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较早揭露此事的,是一篇《史上最牛逼记者:新华社记者颜秉光30多篇新闻全是采访自己家人!》的帖子,“30多篇新闻全是采访自己家孩子、老公、婆婆、哥哥、姐姐、老爸等人而写的,亲爸不叫爸,叫‘阎大爷’。”
2010年,颜秉光忽然走红网络。在其多达30多篇稿件中,采访的人全是自己家孩子、老公、婆婆、哥哥、姐姐、老爸等人而写。因为其不深入民间,此种写稿方式备受网民批评,被戏称为最牛女记者。后经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核查,颜秉光确实有部分稿件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的情况,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 12月13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决定,停止记者颜秉光采访报道工作,调离记者岗位。
在颜秉光的新闻中,“出镜率”颇高的“明星”都是自己的家人。第一位“明星”是“在黑龙江省一家高校工作的市民卢先生”,又称“哈尔滨居民卢东兴”“大学教师卢东兴”“师资科科长卢东兴”,此卢先生不是别人,正是颜记者的丈夫卢东兴。
在网友整理的稿件中,颜秉光的一篇稿件中,先是出现了一位市民卢东兴,在炎热的立秋中午带上冰镇饮料和阳伞去上班;之后其另外一篇稿件中,又是这位黑龙江省一家高校师资科科长卢东兴,对着记者侃侃而谈自己打算如何度过国庆长假;而在有关水荒和春节的新闻中,又出现了卢先生的影子。
或许是为了防止被看出,颜秉光将父亲的姓从“颜”换成了“阎”。阎大爷首先是虚假癌症广告的受害者,对打击虚假广告非常欢迎。阎大爷因此成为颜秉光新闻中的第二位“明星”,在她的报道中被称之为“现年72岁、身患肺癌的阎大爷”。
第三位“明星”是颜秉光的二姐颜秉红,姓氏同样变成了“阎”,也就是颜秉光多次在报道中采访到的“阎大爷的女儿阎红”“黑龙江省鹤岗市市民阎红”“福瑞康保健品公司负责人阎红”。
第四位“明星”是颜记者的女儿卢小瓤,即“哈尔滨一家台资幼儿园的幼儿瓤瓤”。第五位“明星”是颜记者的婆婆、也就是“卢先生74的母亲”。在网友整理的颜秉光的新闻稿件中,她本人也多次出现在报道中,称呼分别为“卢东兴的妻子”“哈尔滨市民阎女士”。
据了解,《南方都市报》记者对帖子提供的新闻进行了比对和统计,共有17篇提到了帖主所指称的其家人,其中提到最多的分别为卢东×(或卢先生)7次、阎红(化名)7次、卢小×3次,这些人分别被帖主认定为记者本人的丈夫、姐姐和女儿;其他提及的亲属还包括其父亲、婆婆、另外一个姐姐及哥哥等多人。
尤其让网民感到惊讶的是,在《走近被美丽谎言包围的癌症患者》这篇宣传打击虚假医疗广告的报道中,先后提到了受害者“阎大爷”及其家人“阎慧”、“阎利”、“阎红”等四人,而这些人分别被帖主认定为记者本人的父亲及兄弟姐妹。
尽管从数量上看,帖子中所提及的报道仅是颜秉光职业作品的一小部分,但多数网民在跟帖中对这种做法表示强烈的斥责。“我不明白,在黑龙江省46万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每天该发生多少新闻上演多少故事,难道这些新闻故事全部集中发生在颜记者家里吗?”网民“尹峰”在博文中评价事件说。
虽然有部分网民呼吁给予当事人宽容的态度,“那些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张大爷’、‘李大妈’、专家教授,有相当比例是自己的另一个分身吧。”但在反对的网民看来,这种做法显然会威胁这个行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可信度:“我们不得不怀疑,新闻发出的都是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