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非”害苦了多少农村大学生
(2010-11-04 12:24:00)
标签:
城市婚姻道德观察新闻观察社会文化记者观察社会热点事件评论 |
【核心提示】——曾几何时“农转非”是一个十分抢手的词眼,一些人不惜华大价钱购买指标,让伴侣孩子脱离农门,进入城市,因为那时“农转非”可以带来就业、就学、住房、就医等一些列农村享受不到的好处,为了改善命运和生活质量,这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人四处找关系,到处筹资金,抢购“农转非”指标,一些城市也因为大肆卖“农转非”指标,获得了城市发展的资金,后来土地财政取代了指标财政,原来的一些列好处转眼变成了座座大山,把城内的人压得喘不过来气,因此“农转非”也就不再受到普遍欢迎。
日前,一个帖子引起了网友们的高度关注,网贴称:“我08年毕业,现在户籍和档案依然挂靠在杭州人才市场。拿着集体户口,现在又没钱买房,工作和事业也还没有稳定下来,结婚就是个头等的大事。想把户口迁回家去,派出所已经不再接受为原来的农村户口。我们原本就是家乡那边的人,现在户口却偏偏被稀里糊涂地转了非,回不去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大学录取通知书里面有需要我们转移户口到学校去的相关要求。”
网贴还称:“如今户口回不去,整个人像颗无根的小草四处飘摇,全国像我们这种情况的农村大学毕业生,这几年下来,应该有几百万了吧,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困境需要国家帮忙解决,我们衷心希望户籍能够回到家里去,这样即便在城里买不起房子,至少还有自己原来的土地可以建房子(我们的户口农转非之前在家里是分到了土地的)。”
上世纪90年代前,农转非名额趋之若鹜:“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所房”;90年代后,对“农转非”很多人就没以前那么强烈的愿望了。到2000年,农民根本就不愿“农转非”。
据说,浙江义乌的部分官员甚至动用权力把户口转入农村,玩起了“非转农”。抱着“金饭碗”的公务员“争当农民”?显然不是。农村土地越来越值钱,农民身份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多,有的农村户口甚至牵扯到上百万元的收益。就目前而言,许多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很快,不见得比城镇人口低。换句话说,强迫“农转非”归根结底是土地所蕴含的利益所致。
这些学生一旦“农转非”,意味着失去对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对于学生来讲,如果将来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农村这条后路基本上被堵死;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讲,除了显赫的城市化率之外,最大的好处则意味着为将来的拆迁扫清了障碍。因为这些学生已经不再是农村户口,有关拆迁补偿,甚至由此引发的纠纷,他们都失去了说话的资格,当然也意味着利益被剥夺。
或许“农转非”背后有着城市化率、城市拆迁等多种因素考虑,可让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重庆市大中专院校成了强迫学生“农转非”的主角。大学被誉为是象牙塔,当有独立精神,除了教育好学生,不应该被赋予太多的东西。可我们看到,为了推进“农转非”,为了提高城市化率,重庆高校成了桥头堡。高校在“农转非”当中当然不会有自己的利益,因为要不要“农转非”并不是能否教育好学生的关键。唯一的解释,是高校在替城市当局做事而已。
出现农村籍大学生不愿转户的现象并不是坏事,这既使得城市面临的承载压力得以缓解,又能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为宽松,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尊重其选择才是。那么在个别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强迫农村籍大学生“农转非”的现象呢?这或许与某些地方官员急于提高所谓“城市化率”的政绩需要有关,也存在意欲通过转户剥离农村籍大学生与老家宅基地、承包地的利益关系,为日后拆迁、征地扫除“障碍”之嫌。此前有的地方推行所谓的“土地换户籍”、“土地换社保”不正是如此吗?倘若如此,对农村籍大学生是很不公平的。
但是,“村民”变成“市民”的时候,尴尬也随之而来。“在拥有土地的农民眼里,他们已经是市民”,这可能让他们很自豪;而“在城里人眼中,他们却还是‘村民’”,这则让他们十分无奈。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福利”意味着什么?“博士咖啡”论坛高辉清博士提供了一组数据,可以窥斑见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2年,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2476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中可支配的货币收入为7703元,差距比为1∶3.1。如果再将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福利考虑进去,这一差距比大概为1∶5。也就是说,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两个字,差不多就是农民纯收入的两倍!
此前,《每日新华电讯》曾发起的一项名为《农村户口高考毕业生,应该农转非吗?》的网络调查中,在被问及为何现在的农户高考毕业生希望保留农村户口时,有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城市房价畸高,令农户大学生希望用自己的宅基地为解决自己未来的住房问题留一个“退路”。对此,有专家则指出:如果是真正的城乡人群双向流动的话,应该是将房价压低才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在国外其实非常普遍。比如在美国,很多富人选择到更宽敞、空气更好的乡村去住。他们去了乡村,把购房的消费重心自然也带到了乡村,降低了城市的房价。而这些富人也带动了农村当地的医疗、教育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至于高考毕业生拒绝“农转非”已经引发或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专家认为:这些都是当前城乡之间“伪双向流动”的一个体现,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还是给这些学生带来了很多麻烦:“已经发生了的情况,也许只有靠本人和他们原来的村子协商,或许有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情况的再出现,还是要靠国家提倡入户自由,来解决这个矛盾,实现真正的城乡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