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王医药”是惠民还是坑民

标签:
道德观察法制新闻记者观察社会热点新闻观察事件评论医药垄断文化 |

【事件提示】——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虚高药价,山东部分城市正在推进医疗机构用药“阳光集中配送”。然而,这一旨在惠民的医改举措却引发了上百家医药商业企业及医院的质疑: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药品“阳光集中配送”变为“一家配送”;独家配送后部分药价不降反升。以至于某些县市党政部门插手药品配送管理工作,要求当地医院只能选择山东海王公司一家,并要挟医院方面“谁不选择山东海王公司,就要调查谁”。
报道中称,山东省近百家与潍坊市各级医院有业务往来的医药商业企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医院单方面终止了尚未执行完的药品配送合同,而统一选择山东海王银河医药公司一家作为医药配送公司。
《医药经济报》多年前曾曝光关于“定点药店”的同类事件,那么,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定点药店的垄断地位有关。定点药店都是经医保管理部门、药品安全管理部门、卫生管理部门和物价管理部门等研究、商议、比较、协调而最终确定的,有着一定的经营特权。在国家控制的最高零售价范围内,其药价再高,一般人也没有办法: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街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买我的药,报销没着落。消除定点药店这种“高价”现象,唯一的办法是打破垄断,让更多符合条件的药店加入定点药店的行列。
在如今的进出口贸易中,行业协会应当转变思路,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加强技术创新、规范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应当引导企业依据反垄断法等市场规则的法律来参与竞争。
问题就在于,中国实行的是“医药不分家”的医疗制度,80%的药品销售在医院,这就形成了药品供应的垄断性。于是产业链变得畸形起来,上中游是市场化的,而下游却是垄断的。而在外界的认识里,却将医院和制药企业看成是合谋,生产环节也就顺带背负上了“垄断”的恶名。
医药费用需要行政干预,这是肯定的,将其控制在多数人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药价不能太高。所谓的“高”,是指医疗费用上涨幅度大大超过居民收入上涨幅度。但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这些费用政府购买甚少或者没有购买。
消费者承受不了,有关方面便开始无休止的降价。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制药企业作为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体,却要承担“医疗福利”的任务,医院在财政投入减少的情况下,也要承担这种福利任务。
企业要发展要利润,怎么办?于是出现了制药企业、医院与行政管制部门形成对抗之势,将屡次降价政策化之为无形。
降价后没多少利润空间的老药很快被层出不穷的新药所替代。以降价最狠的抗生素为例,类似头孢曲松这样的产品在国外还能被当做新型抗生素来使用,而在中国早已被挤到了农村的低端市场。长效青霉素、土霉素、更生霉素、门冬氨酸钾镁、后马托品等几十个经典的老药或退出城市市场或在农村市场都找不到影子。
其实,导致廉价药消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同类高价药的存在,追求利润的药厂和掌握终端的医生当然便倾向于生产和使用高价药。只要廉价药提价幅度不高,将难以刺激医生和药厂重新生产的积极性。窗体底端
网友发表评论说:“阳光集中配送”的大方向是对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支持大力试行!全国效仿!优越性:1.减少了众多粉繁的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也就减除了多次加价的负担! 2。配送单位大为减少了,环节少了,要清查核查腐败,行贿受贿,回扣,开单提成就容易多了!价格基本上是在阳光下运行!即使是制定指导方案运行的官员搞腐败,上级来查处也方便多了!但有不足处,该方案必须补充完善:1.配送药商要具资质外,必须是一级经销商【直接从药企【厂】进药的药商。 2.给医疗机构配送的药商,不得少于三家,否则就属垄断了!一般也不要多于5家。
医院负责人说,由一家药企来配送全部药品,很难完全满足医院临床用药需求。但某些县市党政部门插手药品配送管理工作,要求当地医院只能选择山东海王公司一家,并要挟医院方面“谁不选择山东海王公司,就要调查谁”。
山东国青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兰奇说:“我做药品配送将近20年,同很多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不可能说终止合同就马上终止,如果没有政府行政干预,所有的医院都会选择山东海王公司吗?”
“以前由多家企业给医院配送药品时,一般会按比中标价格更低一些的价格向医院方面供药,现在由山东海王公司垄断配送,很多药品执行中标上限价格。”枣庄正大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明骥说。
枣庄市一家医院2009年3月和2010年3月部分药品入库单。通过同一种药品对比发现,在招标价格未变化的情况下,山东海王公司配送的药品和原来其他公司配送的相比,有二三十种药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例如,0.25克规格的血栓通冻干粉每支由44.14元上涨到48元,涨幅为8.7%;0.5克规格的拉氧头孢钠每支由59元涨到69.3元,涨幅为17.5%。
聊城市政府在给山东海王公司关于实施药品集中配送项目的回复函中也明确提出,在同等条件下,医院要优先选择山东海王公司。这一做法引发广泛的质疑。一份由98家山东医药商业企业联名盖章的“情况反映书”日前递交到上级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