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记者:官场小说教会了我们什么

标签:
道德观察记者观察时事评论事件评论新闻观察文化 |
【精典提示】——从1999年王跃文《国画》出版以来,10年间,官场小说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统计数据显示,仅仅在2009年1~3月,官场小说品种就达到123种,与2008年全年官场小说约118种相比,持续高温。
那么,究竟谁在阅读官场小说?调查的结果却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占到30.5%,工商企业工作人员占27.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0.3%。三者相加,占到了阅读总人数的79.7%,即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8成的人阅读过官场小说。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官场小说持续升温的现实。
政法记者:官场小说教会了我们什么
●高峰
笔者读罢《谁在阅读官场小说》,不难看出,该文的数据调查是来源于新浪网新闻中心和山东省胶南市委党校,同样这组调查数据已告诉笔者,党政机关公务员是最大的阅读群体,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公务员所占比例接近1/3。在行政级别方面,普通公务员占51.3%,科级占29%,这是两个最大的阅读群体。副处级占7.5%,正处级占4.7%,两者合计为12.2%。总和来看,在公务员群体中,阅读官场小说的人,处级以下占9成。
如果将调查数据排列在一起,就会发现,官场小说阅读与公务员的行政级别呈现反向变化,即行政级别越高,阅读率越小。在调查中,副厅级占1.8%,而正厅级只有1.0%。
实际上,这组数据正好符合官场现实。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官场浸染多年,熟知官场规则,他们对官场的了解更深刻。同时,这也与处级以上党政官员每天接受到的信息、个人工作的忙碌程度、缺少阅读时间有直接关系。
仔细阅读此文,《谁在阅读官场小说》的出现,是源于该文作者《决策》记者王运宝发现了一个网友“星乱如雨”第三次读完《沧浪之水》(这是一部畅销不衰的经典官场小说,书中描写了主人公池大为从一个小公务员成长为卫生厅副厅长的奋斗史。),她在合上小说时下定决心这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不会读这本小说,因为“累了,累的时候只能叹息”。随即,“星乱如雨”将自己的感受写在了天涯社区公务员版上,帖子的标题是“一个女公务员的一声叹息”。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女公务员的一声叹息”这样一个无心之举,竟然在天涯论坛公务员版上引发了一场持续3年半的争论。网友跟帖的热情,至今没有消减,到2009年10月31日,跟帖数已经超过1000多个。
为此,文章又列举了“官方小说”的两个方阵,其一《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与《国画》中的朱怀镜、《驻京办主任》中的丁能通一起,成为最受关注的3个人物,构成第一方阵。其二是位居第二方阵的,有《国家干部》夏中民、《秘书长》程一路、《官路风流》侯卫东、《苍黄》李济运、《仕途》乔不群、《组织部长》贾士贞、《中国制造》高长河。
王运宝记者在报道中认为,毕竟官场也是职场,很多人在池大为身上找到了职场现实中自己的影子。在被调查者的回答中,对池大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主要有:“从一个小公务员成长为卫生厅副厅长的奋斗史;一个人如何适应并运用官场规则的奋斗史;人物真实、有血有肉。”
目前,官场小说如雨后的竹笋,一节比一节高量出炉,诸如《厅长奋斗史》、《极品官运》、《官途风流》、《官场潜规则》、《极品公务员》等等,其实,人人都是朱怀镜,现实生活中也有无数个万丽,他们曾经个性鲜明,曾经对权力保持着一份敬畏和警惕,但是最终还是成为权力的忠实追随者,成长为一个精熟老到的“场中人”。王跃文、张平、阎真、洪放、李春平……这些官场小说作家,以其敏锐的文学触角,击中了社会的一根麻筋,让我们在这些作品中,品味出职业成长中那份淡淡的苦涩。但当一卷在手,真实感便从这份苦涩中滋生出来,让我们的心情在阅读中获得了一种释放和纾解。
可见,一生官路为叙事主线,着重刻画人物内心,通过全方位泼墨清江省东州市科研官场别样画卷,勾勒出主人公作为官场中人,在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在如何抵制权力的引诱与侵蚀、美色的诱惑与纠缠以及应对各色阴谋与圈套的独特成长心路过程中一步步完成自己从普通职员到科技厅长的最终蜕变。
然而,文中以一个生于70年代后期,出身贫贱,如何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上位,去实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古训,其中的心理历程值得深思,人生如梦,官海茫茫,身为其中小小一粟,他不得不随波逐流,又要保持本心不失,去实现自己的励志人生!民心为镜,纵是官海茫茫,亦无所惧!
戏说情场上八面来风,阅尽人间春色,官场上八面玲珑,修炼成了九尾灵狐!他是官场阴谋与智慧的集大成者!褒贬任由他人评说.男人的心,是一枚硬币.性欲和权欲是这枚硬币的两面。总之,笔者认为,阅读是一种行为,悦读则是一种境界。官场小说不是“权谋书”,官场文学也不尽是晦暗的底色。正如李春平所言,“总体来看,官场这片林子是绿色的,健康的,生机盎然的”。
官场小说不是“官场教科书”,这一观点已成为绝大多数小说作者的共识。洪放曾特别强调,虽然追求的是“官场原生态写作”,官场小说毕竟是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既然是文学作品就存在虚构,就只能是“艺术的真实”。正如被称为“21世纪机关小说第一人”肖仁福所说:“文学是现实的艺术提升,不可能全部复制官场现状。”
《局长的成长史(原局长艳遇成长史)》作者徐浩瀚在为《局长的成长史》作出序言时说:“在百舸争流的时代,谁不渴望进步,谁不盼望成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官,学会成功,正是《局长成长史》这部青年励志小说所揭示的真谛。”
笔者注意到,《省府大院》、《市长秘书》、《党校同学》等小说都是近年来销量和网上点击率不俗的“官场”作品。作为底层公务员来说既是小市民又是小官僚,如何在机关重重的单位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很多情况下,官场中人往往在不自觉中陷入到种种倾轧之中,我们无法以君子和小人之分来衡量机关漩涡之中的是非,心不设防那肯定是举步维艰,古语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如何保护好自己就是一个很深的学问了,其中比较流行的“不害人,只防人”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方式,但往往几乎能从官场小说找到更佳的答案。
笔者还记得,曾经创作过《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脍炙人口的“官场小说”的著名作家陆天明,创作过《官运》、《位置》的肖仁福以及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杨少衡可谓是“官场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目前,至于把某些“官场小说”上升到“政治小说”的高度,首先不存在此必要,其次,即便声称其为“政治小说”,它的政治性又体现在哪里?无非是在长篇累牍的小说中教读者身在俗世该怎样明哲保身,棱角再分明也早晚被磨平。
以至于一位教师感慨说:“我不做成功的教师,我要做成功的高官。我的价值就是升迁、升迁、再升迁。”于是,读者明白了,官场就是个深渊,却仍然有人为了深渊里的名利奋不顾身,即便志在两袖清风,也得建立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前提下——这样的“官场小说”,究竟教会我们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