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018-06-15 10:39:52)

http://s8/bmiddle/0018ZXxYzy7lh5aGWoL57&690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字子舆,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市),系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他自命得到孔门真传,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宣扬儒家学说,极力排挤当时流行的墨翟、杨朱学派。 后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作了《子》七篇。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到宋、元时子已被尊为“亚圣”。在经济思想方面,他提出一套引人注目的理论——分工理论。这套理范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促进人们加深对分工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又为历代统治者强化剥削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子是最早认识到分工的必要性的学者。尽管他不曾使用“分工”这个近代经济学术语,但在这个问题上他的认识是十分清晰的。我们可以从他和陈相的对话中看出这一点。

   《孟子》中记载有一位名叫许行的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拜见滕文公, 要做滕国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处,他和他的十几个门徒都穿着粗麻织成的衣服,靠编草鞋和织席子维持生活。宋国的陈良和门徒陈相及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来到滕国,看见许行后,很佩服,完全拋弃了他以前所学的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看孟子并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真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是不懂得治国的大道理。作为一个贤君,是要和人民一起耕田来养活自已,自己弄饭吃,来替老百姓办事。如今滕国有储藏谷米的仓库和储藏财物的府库,这是损害人民奉养自己,他怎能是贤君。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已种谷子才吃饭吗?

    陈相说:是的。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了布才穿衣服吗?

    陈相说:不,许子只穿粗麻织成的衣服。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

    陈相说:戴白布帽子。

    孟子说:自己织成的吗?

    陈相说:不,用谷子换来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因为影响耕种。

    孟子说:许子用锅甄煮饭,用铁器耕田吗?

    陈相说:是的。

    孟子说:那些东西全是许子自己制成的吗?

    陈相说:不,是用谷子换来的。

    孟子说:用谷子去换取锅甄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和铁匠,瓦匠和铁匠也用锅叛和农具来换谷子,难产说是损害了农民吗?而且许子为什么不亲自烧窑炼铁,-切需要的物品都储备在家取用,为什么一件件地和各种工匠迸行交換?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

    陈相说:各种公匠的工作多得很,本来就难以一面耕种一面干其它的事。

    孟子说:既然如此,管理天下就可以一面耕种一面兼做吗?有大人的事,有小人的事。而且一个人的生活,对各种工匠所做的东西都是需要的,如果每件事情都要自己生产出来才去使用,这样就把天下的人都搞的疲惫不堪了。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已认识到了社会分工的必要社会分工是必要性,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而且实行社会分工并不意味着一部分人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恰恰相反,分工对各方都有好处。孟子说:如果人们不能在分工的基础上交换其产品,以自已有余的产品换取别人的产品,来补充自己的需要,农民就有多余的粮食, 妇女就有多余的布料。相反,如果人们在分工的基础上相互交换产品各类 手工业者都可以用其产品和农民交换粮食与衣物,农民也可得到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

    孟子的上述有关分工的论述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很少见的是中国古代论述这一问题的优秀文献。然而,在以上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他所得 出的结论却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他说: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劳心的统治人,劳力的被人统治。被统治者们养活人,统治者靠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说了这一通道理后,孟子还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它的这—结论。

     在尧的那个时代,洪水泛滥,草木茂盛,鸟兽众多,五谷没有收成,鸟兽威胁人类的生存。尧为此很发愁,他把舜提拔起来,舜让伯益用火攻,把 山林沼泽地带的草木放火烧掉,鸟兽逃避隐藏到远方去了。禹疏通了九河,引导济水漯水流入大海,挖掘了汝水汉水,疏通了淮水泗水,使他们流入长 江,然后中国才有地可耕,有粮可吃。禹在外十八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 都没有进去,这时候既使他想耕种能做到吗?

    后羿教导人民种庄稼,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就可以生活了。然而,如果人们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没有受到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尧又为此担忧,他让契担任司徒一职,用人与人相处的伦理道德来教育人民,使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道义,男女之间有别,长幼之间有次序,朋友之间有信义。尧说:要鼓励他们,指导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自觉服从伦理道德,并对他们进行提携和教诲。圣人这样地为人民考虑,还有闲工夫耕种吗?

    孟子的上述观点反映了人类历史上剥削阶级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恩格斯说:当社会还不大发展,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直接脱离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这种分工的规律是社会分裂为剥 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洽阶级的基础。(《反杜林论》孟子以“劳力”和“劳心”为依据,把社会成员分为“治人者”和“被人治者”,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社会阶级对立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孟子的这一理论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劳心者” 和“劳力者”的分工是天经地义的那么他们之间的“治人”和“治于人” 的关系就是理所当然的,是被普遍承认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这种理论当然是封建统治者所欢迎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孟子的这个结论成为过去两千年中被封建统、冶阶级不断引用的经典依据,同时它也成为孟轲本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到宋、元时被尊为“亚圣”的重要原因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