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地理试题与材料来源(三)——鄱阳湖湖滨沙山垄状地形的成因

标签:
试题研究试题资料文科综合教育教学地理试题 |
分类: 试题研究 |
安徽高考地理试题与材料来源(三)——鄱阳湖湖滨沙山垄状地形的成因
【材料来源】
http://s10/mw690/0018ZUM2ty6N8lUft1vb9&690
http://s6/mw690/0018ZUM2ty6N8lSWbkNa5&690
http://s11/mw690/0018ZUM2ty6N8lSjw0i3a&690
http://s13/mw690/0018ZUM2ty6N8lQTBI8ac&690
http://s6/mw690/0018ZUM2ty6N8lPYhc965&690
【高考试题】
[2014·安徽卷]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10(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10,完成31~32题。
http://s6/mw690/0018ZUM2ty6N8lTONdbb5&690
图10(插图重绘)
3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3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答案及解析】:
31.A [解析] 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环流形势弱,风力较小,当副热带高压北移至29.5°N以北时,该地吹东北风,当副热带高压中心在鄱阳湖以东时,该地偏东风受大别山、庐山阻挡,被迫变为东北风南下;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
32.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的沙岭沙山在较早时期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其上的垄槽则是由偏北风吹蚀形成。
【相似高考题】: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2)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松。图5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季季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http://s7/mw690/0018ZUM2ty6N8nbhJrw26&690(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36.(22分)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做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