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该不该设立“国家读书节”?
(2009-04-20 16:20:30)
标签:
国家读书节绿色gdp国民素质国文社会风气杂谈 |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大会发言时再次呼吁尽快设立“国家读书节”。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及时的合理化建议,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社会风气,打造学习型社会意义十分重大。目前,虽然一些地方性的读书日、读书月在不同的地区已然在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但是它们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毕竟有限。
基于目前国民的阅读现实,我觉得应该尽快建立国家“读书节”。在物质消费主义占据人们的意识主流的现实情况下,人文精神的流失和精神意义的消解不断加剧。我国目前的国民阅读水平令人担忧,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人大约只占5%左右。不要说普通民众没有读书的习惯,就连一些大学生们读书的数量也少得惊人。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没有通读过“四大名著”原著文本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网络媒介的兴起、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模式阅读的萎缩使人们在这个所谓的“读图时代”早已经习惯了那些所谓的“文化快餐”。俞平伯先生在《读书的真意义》一文中说“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并且俞先生还进一步指出“国文水准低落……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有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2005年的阅读率比1999年下降了12.7%,在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仅为4.5本,而世界上读书最多的犹太人是64本,这个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中国人的人文阅读遭受危机,这就是国人目前的阅读现实,这是令人倍感焦虑和困惑的。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单纯的经济增长固然非常重要,可我们还需要绿色GDP,更需要大量既受过良好教育,又保持终身阅读习惯的高素质、高品质的公民。我们应该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使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成为改变人的精神品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是我们认识世界、消除无知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我们得以认知环境,认知世界,获取知识;读书也是我们陶冶性情,加强自身修养的基本方式。诗书在腹,对人的气质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和升华,能使我们更从容地看待周遭,应对生活。
如此看来,就应该尽快设立国家读书节,这样有助于全民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一旦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民众中大范围地形成,那么提升国民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打造学习型社会也就指日可待了。
我想对每一个人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会成就你的人生。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无论你有多忙。每天拿出哪怕10分钟的时间让自己读一读书,给自己一个安静的机会,让自己浮躁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息。”
2009 年3月26日晚写于家中
已经发表在4月17日《伊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