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构,还是重构----读J.M.库切《福》

(2015-04-07 15:25:24)
标签:

娱乐

库切

《福》

鲁滨逊

笛福

分类: 读书记
解构,还是建构?
----读J.M.库切《福》
很显然,南非作家J.M.库切是一位绝对的怀疑论者,也是一位成功的颠覆者。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在西方文学中的知名度,恐怕是无人不知。一段传奇的故事成就了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也激发了万千读者的探险热情。
童年时期的库切,正是这万千读者中的忠实一员。但他没有想到,故事终究是故事,它只是笛福(DEFOE)虚构情节和娴熟技巧的产物。他追求的不是真实,而是篇章、语言、情节的可读性和完整性。
正因为如此,当得知鲁滨逊只是笛福虚构的人物,其在库切脑海中的大厦轰然倒塌。而这,也成就了摆在我面前的作品《福》(FOE)。
《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的原型是一位苏格兰水手,消极地在荒岛生存四年零四个月。而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则是一位坚毅的探险家和实干家,也是彻头彻尾的主角,在流落荒岛之后,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了二十八年。在库切的笔下,鲁滨逊则蜕变为库鲁索,成为叙述者苏珊.巴顿的配角,故事也基本上回归到原来的起点,克鲁索在流落荒岛之后,似乎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不仅少言寡语、拒绝冒险,而且逐渐的适应荒岛生活、安于现状,不再做无所谓的努力与抗争。
可以看出,苏格兰水手的故事,在两位作家的叙述中,已经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笛福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性的加工和创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奋勇拼搏、果敢坚毅、沉着冷静、顽强不屈的绝处求生的高大形象。套用流行的说法,笛福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创作技巧。正因如此,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成为了殖民时代高大上的励志人物。
而恰恰相反,相对于笛福的艺术化加工,库切则不断地对故事桥段进行颠覆性地修改、虚构、篡改,甚至对作家丹尼尔.笛福也进行了无情的嘲弄、怀疑,对作品抽丝剥茧、游刃有余地进行解构。
当然,库切的目的不在于颠覆、不在于解构,而在于在重塑、在于重构一个新的文本。在库切的笔下,同样一个故事,发生了三个明显的变化:首先,叙述主体发生了明显的转换,由《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转换为《福》中的苏珊.巴顿,由属于支配地位的男性殖民者转换为属于旁观地位的女性被殖民者;其次,故事文本发生明显变化,由《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绝地求生修改为《福》中的绝处逢生,由本能的求生欲望篡改为消极的苟且偷生,时间也由漫长的二十八年缩短到一年多;再次,个体身份的明显变化,作为男性的克鲁索与作为女性的苏珊.巴顿,作为殖民者的克鲁索与作为被殖民者的星期五,作为白人的克鲁索和苏珊.巴顿与作为黑人的星期五,以及作为接受过文化教育的文明人的克鲁索和苏珊.巴顿与作为食人族的野蛮人的星期五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和角色对立。也难怪,很多人认为库切的《福》就是对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后现代化、后殖民化解读,并在文本内容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互文性。
《福》的故事很简单,库切采用四段式的结构,重复的讲述了克鲁索和星期五及后来者苏珊.巴顿在荒岛上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叙事角度不断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变换。故事的第一部分,通过苏珊.巴顿的角度,讲述了自己被救上荒岛后,与克鲁索和星期五在荒岛上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述了三人获救途中,克鲁索不幸死亡,苏珊.巴顿与星期五被带到伦敦之后回忆荒岛历程的故事;第三部分则着重讲述了苏珊.巴顿因为克鲁索已死、星期五失语、自己成为荒岛故事唯一转述者后,对作家福重新撰写、编造的故事文本进行怀疑、修改和追踪的故事;第四部分的叙述者不得而知,似乎是旁观的第三者,似乎是当事人之一的苏珊.巴顿的梦境,看到了星期五和自己的死亡。
这种死亡,或许也代表了后殖民时代,南非甚至整个非洲文明的死亡。
说实话,故事的人物和情节都很简单,但因为角色的不断变化和角度的反复转换,矛盾的冲突和小说的张力也在不断增强,显示了库切很好的驾驭能力和娴熟的写作技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