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极具传奇色彩的红楼梦研究——关注青年学者陈林

(2011-06-22 10:48:02)
标签:

文化

    想不起怎么会点击了《“续写红楼”凸显百年中国荒唐人文生态》,这才知道了这几年有一个叫陈林的年轻人掀起了一场关于“红学”的惊天风波。陈林和反对者的对垒,有强烈的戏剧性的吸引力。

    依我的看法,陈林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了红学研究的全新的角度,更重要的是,陈林提醒人们,关于《红楼梦》,可能存在远比“主流红学”多年来坚持的研究成果更为简单、自然,从而更合理的结论。

    我至多算一个红楼梦爱好者。我翻阅过三套《红楼梦》。第一套在文革开始不久。当时,除了毛选,也就是《红楼梦》还让看。班里有同学从图书馆带回一套《红楼梦》,有几个同学就看开了。看完后,还在宿舍放了很久,闲时随机翻到一页又看下去,一直到毕业离校那位同学才把书还了。1970年代,在北京亲戚家住了些时候,家里有一套《红楼梦》,仍然是随机翻到一页就看下去。第三套是分到了房子,有了放书的空间,自己买的,有精美的插画。早些年经常翻,封面掉了,又用胶条粘上。也看过其他一些小说,看过就撂开了,能反复看的也就是《红楼梦》。

    我喜爱读红楼梦,与红学家对它的评价无关。认真想一下,是因为《红楼梦》展示了一个远去时代的上层社会的生活,出于好奇看了第一遍,由于真实、生动、细腻、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会去反复看。就象故宫博物院,每年都会去一次,静静地坐在游廊的栏杆上,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体味着今人和古人的生活。

    陈林的研究成果,一是肯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頫,二是指出《红楼梦》前后不是一个作者的结论不成立。等等。下面是我关于这些问题的随笔,不是什么学术研究,消谴而已:

    其实曹雪芹之父有可能是曹頫,这在82版的《红楼梦》的前言里是明确的。如果不理睬红学家的研究,你会发现:《红楼梦》的作者以曹頫--曹家最后一任江宁织造--最为可能。小说家的创作素材,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或亲历,或转述:口头的或书面的。即使是神话,靠想象力创造出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场景,但组成这些人物和场景的元素却无不是现实存在的对象或概念。否则不能为他人理解,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意义。据专家考证,曹家被抄时,曹雪芹十四岁(实岁12),心智尚未充分开发,对于贾府小社会的观察和理解当然与成人不同。十四岁后,家景今非昔比,往日繁华不再,虽然作者可以通过转述了解细节,通过想象体味贵族的生活,但这终究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曹頫就不同了,有完整的“红楼梦”经历,写出此书,比较可信。

    因为前后不协调一致,或者因为“无论思想或艺术较之原著,已大相悬殊”,专家们(其实就是胡适一人,至多加上俞平伯,其他拾人牙慧而已)断定后四十回的作者另有其人。我想的是,如果是同一作者的作品,前后就一定“协调一致”吗?专家们关于《红楼梦》是这样说的:“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要前后完全协调一致,何其难也。更何况“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出现不一致不协调的情况比完全协调一致更符合创作规律。现今的软件工程师都知道为了保证软件系统的可靠性,需要专门的设计、测试、维护技术。没有适当的技术,对于复杂系统的“增删”,几乎肯定会产生新的错误。红楼梦就是这样的复杂系统。以当时的技术,要前后完全协调一致,未免强人所难。现如今,留下经不起推敲的情节漏洞的作品还少吗?

    至于“无论思想或艺术较之原著,已大相悬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了。姑且假定作品真的如专家们断定的那样“无论思想或艺术较之原著,已大相悬殊”。我要说的是,同一作者,思想、艺术前后相去甚远,包括倒退,也是应当允许的。毕竟创作过程的时间跨度在十年以上,生活条件也不好,情绪出现起伏,潮涨潮落,也是情理中的事。前八十回,贾府处上升阶段,大观圆的主人们多在少年儿童时代,少忧无虑,天真烂漫,吟诗作赋,任气使性,作者以得意、愉快的回忆为主,文思如涌,充满浪漫色彩;后四十回,贾府渐现败落的景象,大观圆的主人们开始谈婚论嫁,各奔前程,往日的浪漫不再,作者以伤感的情绪为主,“兰桂齐芳”反映的真正是作者自我安慰的心理需求。与其说“无论思想或艺术较之原著,已大相悬殊”不如说作品描写的对象的特性“已大相悬殊”。

   胡适的论断,本是一家之言,因为中国传统文人崇拜权威的陋习,以讹传讹,开发出一门新学问:红学。红学的“成果”中最离谱的就是这个“腰斩红楼”。既然腰斩了,又怎么能说作品是伟大的作品,作者是伟大的作家?没有了后四十回,专家们还有多少证据可用来论证《红楼梦》的“伟大”?

   与纷乱的“红学”研究拉开距离,以常人之见来审视后四十回作者之争,“续作之说”显得荒诞离奇,“同一作者”的判断要自然得多。  

   陈林的研究成果在网上不难找到。其文逻辑线索清晰,才华横溢,锋芒毕露,读之神清气爽。

   也能找到反对的意见,如“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周思源接受本报专访,反驳陈林‘《红楼梦》作者新考’”读了这些意见,写了下面这些。

   周思源:至于有红学家通过查对《爱新觉罗家谱》,发现陈林论文中所推算出的曹佳氏(陈林认为是元春原型)的生年与《家谱》中符合,周思源表示,这只是一个巧合。

   这里说的是,陈林指出“壬申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这个八字,必定是曹佳氏的生日。我不用八字,只用四字,“巧合”的概率是12*10*12*10=14400,即一万四千分之一。按统计学的说法,这种“巧合”几乎不可能。这种“巧合”实在太惊人,以致刚开始我怀疑,陈林是不是买通了胡某?

   陈林在文章中推算出了元春的真实生卒年月,并以这个时间为坐标,推算出了一个120回的时间序列。周思源认为,还原所谓的时间序列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的。

   主流红学认为,《红楼梦》是写的作者自己。如果是这样,周思源的“还原所谓的时间序列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的”的意见就显得奇怪了。写自己,最自然的方法当然是按本人经历的时间顺序来布局。如果是这样,还原时间序列不仅可能,对于研究也是必要的。

    周思源:“作者没有隐瞒真实情况的必要”。这是不对的。《红楼梦》第一回,“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空空道人这是在干什么?显然是在检查《石头记》有没有“政治错误”!怎么能说“作者没有隐瞒真实情况的必要”?

    我并不完全认同陈林的意见,或者说,对他的某些看法有疑问。我的疑问是:

  (1)陈林推算的曹佳氏的生日“壬申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这个八字,与《娶妻录》的记载符合。这里隐含一个更惊人的推论:“命理经典”《三命通会》还真灵。是这样吗?八字和命运真的有关吗?

  (2)红学界有人合伙伪造《红楼梦》版本,这有可能。指控那么多知名红学家都有造假、欺诈的情节,证据不足,可能性不大,要慎重。人心不古,但还不致如此不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想起皎平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