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篆刻作品欣赏(二十九) 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2011-06-23 17:53:31)
标签:

琉璃厂

庆云堂

张彦生

孙增德

印谱

分类: 金石篆刻类

    这本印谱已经上传两集,这是最后一集;它虽然在俺手里已经有四十余年了,但是对其认识的不深不透,就如同俺在前面所上传的大威德铜佛,明代瓷片儿,书法家包弼臣的扇骨,宋代的砚台等一样都是在博友们热情评论,无私的指导下才对其的认识有所提高的。下面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博友的评论以及鄙人的答复抄录如下:

   

     瓶底儿先生评论: 可能是创作的作品,为了参赛?

    俺回复:听您这么一说,有可能是100年前的参赛作品,是那拉氏女士组织举办的。

    文阳先生评论:阴文阳文交错,字形图形各异。像是一套刻意为之的篆刻作品。有可能是为出书或参赛而特意创作的;瓶底儿先生的推测有道理。

    俺回复:瓶底儿先生的推测确实有道理,凡参赛作品就得用心做活,拿得出手。这种闲章,方寸间灵动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纵横之章法,淋漓间展现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特别是随着文人雅士爱好,一种刻有各种诗句、警句、格言的印章开始大量出现在书画作品的题字和押角处,使之成为书画作品构成的有机部分,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老刘星座属金牛先生评论: 不大像传统的篆刻,看起来很“美术”。

    俺回复:您说得对!这种章区别于官章、姓名章的篆刻作品,也就是常说的闲章,闲章的印文摘自经史典故、诗词佳句、名言警语、书画理论,或反映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人生态度,或发表他们各自的艺术主张,其中充满了哲学的、美学的、文学的色彩,耐人寻味,这些印章纷繁多样,争奇斗艳,目不暇接。

    大港古林子先生评论:印面构思非常奇巧,一看就是久习金石之人。 此公对于各种古物,也了熟于心。 他不光是印家, 更应该是位大藏家。从上面这部分看, 里面涵盖了青铜、瓦当、古玺印、玉器纹饰, 新莽钱币,画像等内容。只有对这些了熟于心,运用到印面上, 才能自如。 作者对亚字型古玺情有独钟。 这种形式印, 也是我们国家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玺印形式,是殷商时期的。玺印最早不是中国本土的东西, 应该是由西亚地区传入的。 但是,中国人经过几千年的努力,把它发扬光大成了一个标志性的国学艺术。  很好的印谱。赞一个。 

    俺回复:敬茶,高的!谢谢您精评!同感,作者除了精通金石篆刻此道外,对各类古器物也相当精通,对古文字中的小篆、古籀、甲骨、陶文以及派生的秦篆、汉篆、缪篆、鸟虫篆、柳叶篆、九叠文等文字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对六十干支做了六十枚章,字体不重样,形式不相同;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yptr先生评论: 古老师的佳评是对方老师藏品的完美解读。

    俺回复:先生所言极是,对于古代艺术的理解,完全取决于其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记得早年看一个陶艺展览,有一把汉简样式的紫砂壶;旁边的标签上写着:“您能看进它多深,您就能享受它多深”。多么精辟呀!咱一般人看到只是一把木片儿形状的壶而已;了解历史的人看到的是用汉代木简形式做的壶;懂书法的人则知道木简上面的字是汉代的隶书。您看,对同一件器物,不同的人理解的深度不一样,所享受的艺术内容的深度也不一样。

    快乐家园女士(美国)评论:看到您的收藏就想到我的父亲,他非常喜欢印谱或字帖。但是我全然不懂,可惜他的收藏在文革全被烧了。您能有这些宝贝是福气。

    俺回复:当时是一元人民币买的,收藏了40余年了;上传后发现大家很喜欢,俺很高兴,物尽其用了!文革时毁的东西太多,已无法挽回,希望今后别再重演。

    yptr先生评论:跟据这些标本看,早期篆刻的创作是很有想像力的。有些现在不大用的篆法在贵博上有所体现。

    俺回复:您说的是,当代篆刻有的篆法如鸟虫篆、柳叶篆、九叠文已经基本不用了。在此印谱中还在充分的体现。

    文阳先生评论:古朴大气,赏心悦目。我总觉得,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可以去炫耀的东西,看到这些,能找回不少民族的自信。

    俺回复:印谱作者的确是下了大功夫,俺刚才将这60余枚印章进行了集合编辑,放在了一起一看,感觉真是百花齐放。先甭说雕刻,就是设计其样式也是相当费功夫的,如不具备广而深的知识绝对是没戏。今晚上传请先生过目。

     大倍数望远镜先生评论:赏了,不知是那位大家的作品。

    俺回复:俺查了一溜够,也没查出作者是那位!此印谱上一个文字也没有,可供参考的信息太少。

    大港古林子先生评论:如其说是一套干支印, 不如说是一套肖像印。 确实挺好。

    俺回复:的确不错,谢谢您喜欢。俺刚才将这60余枚印章进行了集合编辑,放在了一起一看,更有看头;今晚上传请先生过目。

    漠宁先生评论:这里所看到的就是绘画,让人联想到远古的图腾,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俺回复:该作者充分利用了青铜器,古玉,秦砖汉瓦,古币等器物造型进行设计印型;巧妙地使用了各类古文字以及派生文字进行编辑印文,是印学史上集大成者。

 

续前

 

 

 

 

 

http://s10/bmiddle/3e7a8780tx6DmDaOkVr69&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41.甲辰

 

 


http://s2/bmiddle/3e7a8780tx6DmDbDYRz81&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42.乙巳

 



http://s16/bmiddle/3e7a8780tx6DmDcAv9B8f&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43.丙午

 

 


http://s5/bmiddle/3e7a8780tx6DmDdnocQb4&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44.丁未

 

 

 

 http://s3/bmiddle/3e7a8780tx6DmDegPK272&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45.戊申

 

 


http://s6/bmiddle/3e7a8780tx6DmDf597Tf5&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46.已酉

 

 


http://s11/bmiddle/3e7a8780tx6DmDg38NQ3a&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47.庚戍

 

 


http://s11/bmiddle/3e7a8780tx6DmDgZYkG2a&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48.辛亥

 

 


http://s3/bmiddle/3e7a8780tx6DmDhOBlo62&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49.壬子

 

 

 


http://s7/bmiddle/3e7a8780tx6DmDiLPjE56&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50.癸丑

 

 

 


http://s16/bmiddle/3e7a8780tx6DmDjCDef2f&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51.甲寅

 

 



http://s7/bmiddle/3e7a8780tx6DmDkvpEa86&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52.乙卯

 



http://s10/bmiddle/3e7a8780tx6DmDlq5PH39&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53.丙辰

 

 



http://s3/bmiddle/3e7a8780tx6DmDmtJJg42&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54.丁巳

 

 



http://s10/bmiddle/3e7a8780tx6DmDnxdsl99&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55.戊午

 

 

 


http://s15/bmiddle/3e7a8780tx6DmDoNKbQae&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56.已未

 

 

 

http://s14/bmiddle/3e7a8780tx6DmDpKgiN0d&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57.庚申

 

 


http://s4/bmiddle/3e7a8780tx6DmDqEsiT83&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58.辛酉

 

 



http://s9/bmiddle/3e7a8780tx6DmDrsFNSa8&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59.壬戍

 

 



http://s10/bmiddle/3e7a8780tx6DmDsio5jf9&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60.癸亥

 

 



http://s10/bmiddle/3e7a8780tx6DmDtgxOp29&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百二甲子



http://s9/bmiddle/3e7a8780tx6DmDu9OGId8&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勤恪公孙增德永存珍秘

 

 

 

 


http://s4/bmiddle/3e7a8780ta66a932705e3&690旧闲章《六十干支紀年印譜》(三)" />

集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