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歌剧

(2012-06-07 15:03:58)
标签:

杂谈

分类: 艺术圣殿

    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喜歌剧是指那种活泼、具有喜剧性格的歌剧体裁。盛行于十八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这些国家的喜歌剧有着不同的特色。

分类

  轻歌剧、刺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剧等。

内容

  其内容常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音乐较为通俗易懂,唱词都是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一般认为意大利作曲家佩格莱希的《管家女仆》(又称《女仆做夫人》) 是第一部喜歌剧,它是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

法国喜歌剧区别

  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意大利喜歌剧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用说白代替清宣叙调的传统形式,用近似朗诵的音调来唱情节,也就是说它是歌唱、说白、表演相结合的喜歌剧。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世态风俗题材。

意大利喜歌剧区别

  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德国歌唱剧

  18世纪中叶前后,在德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歌剧形式,称作歌唱剧。其形式也是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内容并不全是喜剧性的,大部分的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风格简朴无华但有感染力。音调亦往往突出城市或乡村歌曲音调风格。歌曲、舞曲和夹白在演出中交替进行。

定义

  是指那种活泼、具有喜剧性格的歌剧体裁。

分类

  轻歌剧、刺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剧等。

内容

  其内容常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音乐较为通俗易懂,唱词都是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一般认为意大利作曲家佩格莱希的《管家女仆》(又称《女仆做夫人》) 是第一部喜歌剧,它是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

法国喜歌剧区别

  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意大利喜歌剧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用说白代替清宣叙调的传统形式,用近似朗诵的音调来唱情节,也就是说它是歌唱、说白、表演相结合的喜歌剧。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世态风俗题材。

意大利喜歌剧区别

  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德国歌唱剧

  18世纪中叶前后,在德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歌剧形式,称作歌唱剧。其形式也是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内容并不全是喜剧性的,大部分的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风格简朴无华但有感染力。音调亦往往突出城市或乡村歌曲音调风格。歌曲、舞曲和夹白在演出中交替进行。

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是一种吟诵调中插入对话的意大利笑歌剧。笑歌剧是从正歌剧的“幕间插剧” (间奏曲)演进而来的。幕间插剧原是一幕短短的笑料,配上音乐。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早期,在意大利非常流行。笑歌剧主要采用日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或滑稽性的故事为脚本音乐中多为较简单而通俗的旋律和调子。曲式自由,只需少数人物在简单的布景里唱做。在表演技巧上运用散文式的歌词,节奏随语言而动,特别是绕口令式的宣叙调十分生动诙谐。终场时全体角色陆续登场,以重唱、小合唱造成高潮以赢得观众的赞美!

意大利喜歌剧的起源

  意大利喜歌剧在该国习惯称为“诙谐歌剧”,最早的尝试是17世纪上半叶马佐基等创作的《鹰》。60年代初,在佛罗伦萨成立了以演出喜歌剧为主的著名的“花园剧院”,由此喜歌剧开始脱胎于正歌剧幕间的喜剧性表演,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剧种。
  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是乔瓦尼·巴莱斯塔·佩尔戈莱西

  意大利喜歌剧最著名的作曲家是乔瓦尼·巴莱斯塔·佩尔戈莱西(1710-1736年)。1733年8月28日,在那不勒斯上演他的正歌剧《傲慢的囚徒》时加上了一个幕间剧《女佣作主妇》,将机智聪明的女仆赛尔皮娜刻画得十分诙谐生动。此剧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女佣作主妇》全剧只有男、女歌唱演员和不说话的角色共3人,用一个小型弦乐队伴奏;旋律轻松活泼,具有主调和声的特点,音乐动机十分丰富,几乎有多少情绪就有多少乐思,有的歌曲甚至就像顺口溜;剧情节生动,结构紧凑,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品。

尼古拉·皮吉尼

  在意大利,继佩尔戈莱西而起的作曲家还有尼古拉·皮吉尼(l728-1800年),他出身于音乐家庭,毕业于那不勒斯圣奥诺夫廖音乐学院。他创作的喜歌剧《恶作剧的女人》(1754年)为他奠定了歌剧作曲家的地位。1760年,皮吉尼的代表作《好女儿》在那不勒斯上演,引起轰动。这部喜歌剧在喜剧性的生活场景中,强调了音乐形象的抒情性,其中女主角契金娜的咏叹调十分优秀,是皮吉尼抒情喜歌剧中最受欢迎的声乐作品。1776年,他应法国玛丽·安东内特王后的邀请,前往巴黎担任她的声乐教师。皮吉尼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曾创作了140多部喜歌剧和歌剧。

安东尼奥·马里亚·加斯帕罗·萨基尼

  安东尼奥·马里亚·加斯帕罗·萨基尼(1730-1786年),是意大利第一位受格鲁克影响的歌剧作曲家。他早期的喜歌剧《为爱情装疯》(1765年)、《爱情岛》(1766年)等,使他扬名欧洲。1781年,萨基尼结束了在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歌剧创作活动来到法国,创作了他最著名的《俄狄浦斯在科隆》(1786年)。他一生共创作了40多部歌剧和喜歌剧。

乔瓦尼·帕伊谢洛

  乔瓦尼·帕伊谢洛(1740-1816年),是18世纪末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清唱剧、弥撒曲等宗教音乐。1763年起,由创作幕间剧而转向喜歌剧的创作。1764年,帕伊谢洛的第一部喜歌剧《女学生》上演,此后他在意大利各地连续上演了大量的喜歌剧。他最著名的歌剧作品是根据博马舍小说改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784年)。

多梅尼科·奇马罗萨

  多梅尼科·奇马罗萨(1749-1801年),他也是18世纪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奇马罗萨在意大利期间,以歌剧《伯爵的诡秘》(1772年)而名震欧洲。1789年应邀担任俄国女皇捷卡叶琳娜二世的宫廷作曲家。1791年到维也纳出任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宫廷乐长,此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喜歌剧《秘婚记》(1792年)。奇马罗萨共写有近70部歌剧,以喜歌剧最出色。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作曲家罗西尼、唐尼采蒂的代表作《爱之甘醇》及《唐·帕斯夸莱》、沃夫费拉里的《苏桑娜的秘密》、梅诺第的《阿梅利亚赴舞会》等,都是喜歌剧的佳作,也把喜歌剧带进了20世纪。

英国喜歌剧

  18世纪初最早的喜歌剧,是1728年在伦敦上演的英国的《乞丐歌剧》。对这类歌剧,英国人更愿意称之为“民谣歌剧”,因为它绝大多数的音乐来自流行的民谣曲调,歌词是填加上去的,并且有对白。英国喜歌剧标志着正歌剧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欧洲歌剧的变革拉开了序幕。

德国喜歌剧

  18世纪初的德国歌剧舞台,自从凯泽尔去世及汉堡歌剧院关闭后,便是意大利歌剧的天下。但同时,英国的民谣歌剧也乘虚而入,自从英国民谣歌剧《乞丐歌剧》传到汉堡之后,并很快得以流行,这种民谣歌剧后来成为德国喜歌剧的仿效模式。

歌唱剧兴起

  18世纪中叶前后,在德奥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歌剧形式,称作歌唱剧。其形式也是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内容并不全是喜剧性的,大部分的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风格简朴无华但有感染力。音调亦往往突出城市或乡村歌曲音调风格。歌曲、舞曲和夹白在演出中交替进行。

约翰·亚当·希勒

  德国歌唱剧的杰出作曲家首推约翰·亚当·希勒(Hiller Jon hann Adaml728-1804年),他是德国歌唱剧的创始人之一。1752年斯坦德福斯(standfuss)的《妇女之变》、1770年希勒(Hiller,1728-1804)的《狩猎》等是这一剧种最早的例子。1766年,希勒根据《乞丐歌剧》改编的第一部歌唱剧《魔鬼出笼》在莱比锡上演。此后,他又陆续创作了《洛蒂在宫中》(1767年)、《打猎》(1770年)等一批歌唱剧。歌唱剧就此传到德国各地。1778年,维也纳成立了专门上演德国歌唱剧的国立歌剧院,歌唱剧从此获得了正式的地位。希勒的作品综合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喜歌剧的特点,在音乐上则采用了该国民族歌曲,许多歌唱剧中的歌曲后来编人了民歌集,成为独立演唱的民歌。

典型杰作

  18世纪末-19世纪初,莫扎特的《魔笛》(1791)、《后宫诱逃》(1782)、韦伯的《自由射手》(1821)等作品,发展了角色个性,展开了人物冲突,将歌唱剧和德国民族歌剧推向更高艺术层次。后来奥托·尼科莱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于1849年在柏林上演后结果不同反响。这部歌剧写得干净利落,剧本和最优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充满了引人入胜的乐思这部舞台效果至今不衰的作品属于当时典型杰作。

英国民谣剧

  用英国语言做对白在加上通俗的曲调,这些曲调可以是民歌、城市小调、流行舞曲,甚至还可能是大家熟悉的意大利或法国歌剧的旋律。1728年公演的《乞丐歌剧》是这种新形式的代表作。(音乐家程培洁/音乐艺术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正歌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