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们不仅为大教堂、修道院创作弥撒曲、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他们往往面向现实的生活创作出更多的世俗音乐作品。16世纪的绘画作品常常描绘人们在田园聚会歌唱或演奏,这就是当时人们演唱或演奏世俗音乐的情景。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各国出现了带有本国语言风格特征的世俗音乐体裁,其中流传广泛的是法国歌谣曲和意大利牧歌。
16世纪法国最有特点的音乐体裁是法国歌谣曲(France
Chanson)。它是一种四或五个声部的无伴奏世俗合唱,不仅受到新兴市民的喜爱,在贵族中也很流行。法国歌谣曲题材广泛,除了抒情性的歌谣外,还有一些描绘性的歌谣,如具体表现集市、战争和大自然景物等。音乐轻捷,节奏鲜明,旋律多在高声部,带主调音乐风格倾向。著名的法国歌谣作曲家有塞米西(Claudin
de Sermisy ,1490~1562)和雅内坎(Clément Janequin
,1485~1560),后者以创作描绘性的法国歌谣而闻名,作品有《云雀》、《巴黎的闹市》、《狩猎》和《战争》等。
意大利牧歌(madrigal)是16世纪最有影响的世俗音乐体裁,无论是佛兰德、法国还是意大利音乐家几乎都要涉猎这一体裁。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与14世纪牧歌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在意大利的一些小宫廷里发展起来的,作为有素养的业余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的消遣在各种社交聚会中演唱。题材有爱情、幽默与讽刺、政治主题、城市与田园生活等。歌词多是优美、情感细腻的抒情或沉思性的短诗,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16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牧歌是在意大利弗罗托拉(frottol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期(1550~1580)牧歌音乐表现更贴近于诗歌,运用复调模仿和乐思的发展,音乐精致。意大利牧歌发展的后期(1580~1620),这种形式无论是在词曲的结合及音乐的表现方面都达到了高峰,从多声部模仿转变为独唱、重唱加伴奏的形式,追求戏剧性的表现,自由地采用描绘、象征和半音化音乐的语言,代表性作曲家有阿卡代尔特(Jacob
Arcadelt ,1505~1568)、罗尔(Cipriano de Rore ,1516~1565)、马伦齐奥(Luca
Marenzio ,1553~1599)、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 ,1560~1613)和蒙泰韦尔迪(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等。(音乐家程培洁/音乐艺术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