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第一次作业答案要点
第一章 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
1.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2.研究对象、思维加工的形式
3.数学模拟、物理模拟
4.各学科共有的方法、哲学方法
5.科学性、具有推测性
6.演绎与归纳
7.模型化方法、类比方法
8.信息论、系统论
9. 协同学理论、突变论
二、
1. 研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是指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加以调查、审查、讨论及思考,然后分析和综合所得的结论或结果。狭义的研究是指以严密的方法探求某项事实的原理,获得正确、可靠的结果,本书所讨论的教育科学研究,包含广义与狭义理解的研究。
2. 假设是对于一定范围的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或原因的一种推测性的说明方式。假设具有两个特点:①以科学理论与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性;②具有推测的性质。
3. 科学方法论则是研究科学方法的专门学科,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行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要保证科学研究的正确进行,也就是使获得的研究结果可靠、准确,能说明所要探讨的问题。
4. 黑箱方法是不打开黑箱以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只利用外部观测、试验,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信息及其动态过程,来定量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功能和行为方式,以及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三、
1.自觉性、组织性、继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
2. 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或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3. 准备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
4. (1)按照应用范围划分可分为:一般和特殊方法。(2)按照科学研究阶段划分可分为: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对研究资料分析整理和推论的方法。(3)按照研究方法性质划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法。
四、1、见P5~7。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型划分较恰当。
2、见P11~14。(1)、选择性;(2)、确定性;(3)、具体性;(4)、发展性。等等
3、见P14~23。教育科学方法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行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保证科学研究的正确进行,也就是使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可靠准确,能说明所要探讨的问题。
4、见P14。科学方法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创造过程。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同其它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样,是多层次、复杂的系统理论。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第二章 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
1.实际需要,
2. 假设性,
3.分析,
4. 问题的分解,
5. 问题的转移,
6. 知识、态度和能力,
7. 态度和能力、知识,
8. 学生、为本
9. 价值性原则
二、
1. 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2. 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三、
1. 一般途径: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观察;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探讨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 探讨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广泛的查阅文献,或者是在对他人成果的研究考察中受到启发,发现研究问题;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等。
2. 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很复杂的,正确划分问题的类别,对于确定研究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这些类别有 ⑴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2)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 (3)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 (4)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 确定研究问题的三原则:
(1)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实用上有价值;
(2)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3)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四、
1、见P27~28共八点内容
2、见P30~33
3、见P28~29
第三章 作业题参考答案
1. 信度
2. 性质, 比例抽样
3. 选择样本
4. 假设,方法,
5. 被试方面的因素
6. 外部效度,内部效度
7. 收集和分析,回答
8. 实证,符号
二、
1. 研究取样是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为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而随机选取的一定样本容量的样本。
2. 即能够独立的变化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3. 即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
4. 中介变量即位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起联系、传导、转化或解释变量之间关系作用的变量,由于它起中介作用,因而得名。
5. 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6. 样本容量是指样本内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
7. 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
8. 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三、1.C,2.D,3.D,4.B,5.C,6.A,7.D,8.A,9.B,10.A。
四、
1. 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整群随机取样法,多段随机取样法。
2. 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它们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具体抽取方式有两种: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
3. 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先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统计上称为层),再根据类型的数量在总体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或比率),然后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和确定的各类型样本抽取数量,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4. 主要内容:分析、确定研究的变量的性质和特点;辨明无关变量;确定研究变量的数目;考虑变量的测量水平。
5. 取样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
6. 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规定总体、选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容量并选取样本。
7. 方法与程序描述法、动态特征描述法、静态特征描述法
8. 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观测指标(变量指标)
五、(要点)
1. 依据取样理论,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和足够多数量的样本,可以推论出总体的情况。取样设计的优势主要有四条:
(1)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2)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3)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4)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2.
(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
·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
·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
·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当知道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
(2)等距随机取样法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一般情况,其样本更为准确、抽样误差比简单随机取样误差小。但是,如果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这是运用等距随机取样法时应当注意的。
(3)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等距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容量少。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
分层随机取样法的局限性是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分类。有时候,这一点在实际研究前难以做到。如果是采用最优分配分层随机取样,则需根据前人资料(或以往研究经验)或试测估计标准差,因而比较烦琐。
(4)整群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样本比较集中,适宜于某些特定的研究。如教学实验一般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常用此法。此外,在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中,整群随机抽样易于组织,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其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因各群间差异较大)也比较大。
(5)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可综合运用各种抽样方法,简便易行,节省经费,对研究总体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情况十分有效。其不足是抽样误差相对于简单随机取样大。
3. 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5条:
(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3)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
(4)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5)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4.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消除法。消除法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消除无关变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无关变量产生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恒定法。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它也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基本方法。
(3)平衡法。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5、见P51~52主要有四个过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