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斗滇茶--《世界博览》2011-23期封面报道

标签:
封面报道咖啡茶产业财经 |
分类: 封面报道 |
也许未来有一天,云南的咖啡会借全球化供应链转移的需求,成为新崛起的产业力量。
本刊记者:岑伯宁
他指的方向,就是我们刚刚上山走过的地方。这时往下看去,还能隐约望见浅浅的大开河蜿蜒将一条小路切开,一直往南流向西双版纳的更深处。这里是从普洱市进入景洪市的第一个路口,号称西双版纳的北大门。眼下这片位于东经101度23分,北纬22度33分的土地,曾经是广袤的茶树种植带,如今当地密密麻麻的植被中,已经有很多山头是清一色的卡蒂莫咖啡树。
砍茶树种咖啡
去年一年,普洱茶的毛茶平均收购价格为每公斤20.06元,由于遭遇大旱,这个价钱已经比前一年上涨了7元左右。而这一年,岩罕改种的咖啡豆卖到了39元一公斤,30亩地一共卖了10多万元。
岩罕还记得,在1992年以前,这里开过糖厂,有了糖厂以后傣族村民开始种植甘蔗、香蕉等经济作物。现在糖厂已经倒闭10余年。“有了咖啡厂以后,我们开始影响村里极少农户开始种咖啡,种了就卖给那个厂。”
曼井缅是个典型的傣族山寨,靠一条山路将寨子和山下的公路连接在一起。傣族村民都住在山上,远远望去,多数的房子仍是传统的竹楼,楼下放养家禽,楼上住着抽水烟的老人,还挂着一串串风干的玉米。岩罕家却是新翻盖的两层砖楼,这幢房子花了22万元,竟然是一次结清。
村里人说,一看寨子里的房子就知道了,住新房都是种咖啡的人。
在寨子最高处的晒场上,妇女们正在摊晒新摘的咖啡豆,初步去壳的咖啡豆要比鲜果小一圈。傣族奶奶依康带着她的小孙女站在路边。她家的水田被高速公路占了,只有林地。这50亩地,30亩用来种咖啡,5亩种茶。咖啡一年只需要施两次肥,虫害又不严重,所以咖农一年真正的劳作时间都集中在每年10月到来年2月的采摘季。采摘的工作非常繁重,但这时茶农都闲下来了,用一公斤8角到一元的工钱就能请到不错的工人。
“采茶一公斤还给4.5元。一个人每天能采茶四五公斤,采茶费20元;咖啡每天能采摘80公斤,费用64元。”
依康的腰受过伤,不能承受采摘工作。她的心思放在了翘首盼望咖啡收购者进村这件事上。
她记得去年来过一个二老板,大老板没见过。进寨子来买的人给的价高,自己运走。咖啡厂要她送到仓库去,而且这家咖啡厂要求非常严,要晒得干干的,卖的“豆”(粗脱壳的咖啡豆)不收,一定要剥到“米”(晒干的去壳咖啡豆)才能收。外面进寨的人也收豆,“一坨一坨地卖。带壳的卖20多元,我们多数还是卖带壳的。”
依康家里有脱壳机,但劳力严重不够。现在依康眺望着村口,等着那些穿西装的收购商。他们今年还没来,一个也没来。反倒是雀巢公司——村民口中的那家“咖啡厂”的农艺师来过好几回。
从寨子沿山路往下走15分钟,才能走到鄢文勇的新居。这个面目憨厚的重庆人,来这个傣族山寨落户有二十多年了,是傣家人的上门女婿。他是最早在曼井缅种植咖啡的农户之一,和雀巢派来的农艺师侯家志已经是老熟人了,亲热地叫他“老侯”。他的咖啡豆全部都卖给了雀巢,理由是雀巢给的是现款,而其他收购商的钱兑现不容易,一下子拿不到钱,“而且雀巢给我们做免费培训。”
引种
早在1902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就经由越南和老挝将咖啡种子带了过来。上世纪50年代,云南开始了小规模的商业咖啡种植。但真正的咖啡热潮,是从雀巢公司接触大开河村民开始。
普洱市大开河村和南岛河村是最早接触到雀巢公司和麦斯威尔公司的两个村子。如今它们已经成为云南有名的咖啡专业村。在详细考察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之后,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麦斯威尔打了退堂鼓。而雀巢公司却发现,普洱思茅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地气候,海拔在1000~1300米之间的高山地带,赤红壤土质,PH值在5~6.5之间,是全球北回归线附近最适宜种植小粒种咖啡的地方之一。
22年来,雀巢派驻云南普洱来培训咖农的首席农艺师已经更换了5任,分别是穆德、费勒斯、王道夫、杨曼迪和邬特,名字一个比一个中式。到现在,全普洱和版纳地区的咖农几乎都认识身高1米97、略有些驼背的邬特,看见他那辆著名的绿色切诺基,还会主动敲敲车窗,招呼他出来抽水烟。而邬特不负众望,和他的中国搭档侯家志一起,勤勤恳恳地为农民做各种指导。
如今,雀巢公司已经占据了云南咖啡采购市场的最大份额,2010年,雀巢从云南收购了8000吨小粒种咖啡豆,占当年云南总收购量的22%。雀巢公司大中华区技术事务总监詹宇栋(Matial Genthon)对《世界博览》记者透露,云南自产的小粒种咖啡品质非常高,能够为全世界提供原料,而雀巢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咖啡原料,则主要来自于云南和越南。
咖啡在云南的种植业远非一帆风顺。原本雀巢瞄准中国南部的,是这里能够媲美肯尼亚的纬度和海拔条件,在反复衡量了同样具有先天优势的海南和云南之后,最后选择了云南——因为咖啡属于喜静植物,而海南的风,有时候实在太大了。
但与肯尼亚相比,云南也有明显的劣势。全球大约有一百多个咖啡品种,其中最有商业价值的是阿拉比卡种(Coffee Arabica,又称小粒种)和罗巴斯塔种(Coffee Robusta,又称中粒种)。其中小粒种咖啡由于品质纯正,更受大众欢迎。肯尼亚种植的就是纯种小粒种,牙买加的蓝山咖啡也属于这个品种。但这种咖啡却不适合在中国种植。
最大的问题在于咖啡的天敌——锈病。同时,云南的土壤偏酸性,也缺少锌和铜——纯种小粒种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容易有大产量。在这样的情况下,雀巢开始在思茅和版纳地区建立自己的试验农场,来寻找一种适合中国种植的咖啡品种。
侯家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加入了邬特的团队。1997年4月8日,这位从事热带作物培育的广西小伙被雀巢派到当地,正值傣族新年,马上被当地的美景吸引住。
当时雀巢的农艺经理是第三任的王道夫。侯家志回忆,征求了自己意见后,王道夫立即开着自己的车把他拉到了山上。这一年的11月7日,占地60公顷的雀巢示范农场正式开张,接下来的10年里,侯家志陪同几任农艺经理,经过不断的选种和育种,最终选定了适宜在云南推广的咖啡品种——卡蒂莫p1~p5系列。这种品种是用75%的小粒种基因,混合25%的中粒种基因选育而成。
全球化之机
“谁给的钱高就卖给谁,和雀巢签的合同供货量,我自家地里的产量就能满足,如果有其他公司高价来收,我还可以去找。”普洱市南岛河的咖啡种植农户饶学富咧开嘴笑得很灿烂。2010年国际咖啡价格涨至历史最高价格的39.7元人民币一公斤,引得外资巨头纷纷到访,他们对咖啡价格有了无限遐想。
咖啡是3年成熟的经济作物,等到在2010年发现咖啡甜头的农户纷纷加入毁茶种咖啡的行列,头一批进行咖啡种植的农户已经深入了这个行业,他们已经锻炼出了对价格的敏感。
雀巢公司在云南只有一家收购站,这家收购站就是上文岩罕和依康所说的“咖啡厂”。事实上,考虑到货流成本,雀巢咖啡的深加工工厂并没有放在云南,而是在远离产区的广东东莞和上海、青岛。当地咖农只能将自己的咖啡装袋,亲自运到位于普洱市的雀巢收购站等待验收。
雀巢收购站负责仓管的是农艺师李孙强,他和侯家志一样,在云南从事了10年的雀咖啡豆收购工作。只有一间容量1200吨的仓库,而李孙强印象中,每年收到的咖啡量总在3000~8000吨左右。高峰时期还需要临时租用当地收购粮食的仓库。
在收购站的大门前,立着一个大大的价格指示牌。11月21日,我们在门口看到的报价是30.64元每公斤。这个价格是与纽约期货交易所的咖啡豆期货价格联动的。每周一和每周四,雀巢会根据前一天的期货价格公布自己的收购价格。
每次新价格出来后,雀巢公司将用短信告知800多户固定农户,农户会根据价格高低,考虑是否要卖。“我们尝试过真正按美国期货的价格走,但这样一天一变,咖农承受不了。”李孙强说。
这样规定的初衷,是为了保证收购价格透明化。按国际管理,全球咖啡交易由国际咖啡组织(ICO)管理,价格则参照纽交所的咖啡指数,然而这也直接将云南的咖啡豆置于国际咖啡商品价格的直接竞争之下。
“有些咖农就这样学会了上网和使用电子交易,他们比我们还了解纽约的咖啡豆行情。”
在收购站的办公室里,有两个神秘的部门。其中一个记录了当地咖农的详细数据,出品咖啡的水分、破碎率的结果,卖出价格等,每个小农户都有备份。“我们并不只收自己培训农户的咖啡豆。农户如果想给雀巢种植,质量方面有问题我们会帮助他们提高质量。但雀巢的收购非常严格,要具体了解到你家里种了多少亩,需不需要培训,从哪里受的培训。因为我们首先确认你是种植户,还是中间商,雀巢很少从中间商收购,这种收购是要上税的。”
农户将咖啡送到收购站,还要经过严格的取样检验,雀巢公司的人称之为“杯品”。“杯品”的时候,所有咖啡样本都要经过“盲测”,由四个检验员一起用舌头来品尝,将收到的咖啡泡水,与法国研究中心提供的标准咖啡样本做比较品评。只收购符合雀巢“国际化标准”的咖啡。
“在这里喝是习惯了,回家我不喝。”曼井缅的农民娜玉咂吧着嘴对记者说。
对鄢文勇来说,将咖啡豆送到雀巢这里接受严格的检验,已经是一个义务,是对雀巢免费培训的回报。不过,从曼井缅出来的路上要跨过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拖拉机要绕道很远才能走到高速路上,再要到雀巢普洱收购站,还得走20多分钟的山路。鄢文勇新买的大拖拉机,由于只给雀巢运货,不能算入粮食种植的范畴,3万多元没有拿到一分钱补贴。
跨国争夺战
如今,在云南约有8.7万农户种植咖啡。根据普洱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普洱市小粒咖啡种植总面积42.5万亩,占全国的65.6%,咖啡米产量2.85万吨,占全国咖啡产量的57.5%,产值8.55亿元。
从2006年开始,雀巢在云南建立了供应商可追溯体系,一度普洱有90%左右的种植农户成了雀巢小粒咖啡供应商。而2010年底,全球最大的咖啡品牌商星巴克与云南普洱市政府签署了咖啡种植合作备忘录。
2011年11月,雀巢公司与云南普洱市同样签署了一份咖啡种植合作备忘录,声称将成功地将咖啡发展成为当地一个主要的骨干特色产业。因为云南正在成为亚洲最大的、高品质的小粒种咖啡豆产地。云南咖啡项目是雀巢“创造共享价值”业务模式的一个成功典范。
这两份备忘录的签订,被认为是两家跨国咖啡巨头对供应链上端的一次争夺。
尽管星巴克目前在云南的采购完全依托供应商的合作,但未来星巴克将在云南建立自有的咖啡种植农场,也引入了小粒咖啡豆的4个品种,目前正在做抗病等苗圃实验。据星巴克方面透露,从2009年到现在,云南咖啡豆的采购量比最初增长了20倍。
另一个事实是,由于云南小粒咖啡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咖啡企业多数的采购还是在越南等地。现在的云岭之南,仍然是茶叶与水果的天下,对于吸引眼球的云南咖啡,我们只能说,这确实是一个趋势,不过到现在也只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新大陆而已。也许未来有一天,云中的咖啡,会借由全球化供应链转移的需求,而成为新崛起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