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何时能击败人类?

标签:
机器人人工智能杂谈 |
分类: 发现 |
人工智能已让人类处于危险边缘?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超过了人类,那不是因为它们太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变蠢了。
记者 | 赵国贺
1997年5月,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战胜了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引起人们的惊呼。十多年之后,IBM公司再一次用超级计算机震惊世人——今年2月,名为沃森(Waston)的超级计算机走上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并最终战胜两位最成功的人类选手。
科技的突飞猛进一直让人类身处矛盾中心,一方面不断希望得到惠及,一方面害怕形势失控。对超级计算机或机器人的恐惧是好莱坞电影永恒的主题。
问答计算机沃森的抢眼表现,让有些人开始担心,它是否能欺骗那些看不到自己只是一台计算机的人类?
有望商业化的问答计算机
沃森是由90台IBM服务器、360个计算机芯片组成的超大型计算机系统,存储了大量图书、新闻和电影剧本、《辞海》、文选和《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等数百万份资料。听到问题的提示后,“沃森”可以在不到三秒钟的时间里对自己的数据库“挖地三尺”,在长达2亿页的资料里展开搜索。
简单说起来,沃森体积与10台冰箱相当,而1997年下国际象棋的“深蓝”体积大小差不多是两台冰箱。当然,这种比较缺乏严谨,沃森研发团队的中国工程师王敞表示,前者的计算能力大约是后者的1000倍。
而且,下棋与智力问答也不是一个套路。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史忠植告诉《世界博览》记者,下棋更多是利用计算机的推理和计算能力,答题显然更有难度,除了要面对各种领域问题的刁难,更大的挑战则来自人类的语言表达——《危险边缘》是一档充满暗示和反讽的游戏节目,沃森需要识别人类的语言,并从中分析微妙的含义,讽刺口吻、谜语、诗篇线索等等。
史忠植已年过七十,目前仍在教授博士生课程。他创办的“智能科学与人工科学”网站,最新的新闻动态即是这一次沃森与人类的“新人机大战”。在他看来,计算机走上电视答题是“图灵测试的娱乐版”:“图灵测试涉及到自然语言理解、知识表示、自动推理、机器学习等六个方面的研究。沃森的进步主要是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常识知识库的表示上。”
人工智能的经典定义是是用计算机来模拟、延伸、放大人类的智能,随着各种交叉学科的进入,人工智能的目标也随之进展为“实现等同于人类水平的智能”,最终的实现形式大体有两种:智能计算机和服务型机器人——一个是软件科技辅助人类的工作,另一个则是科技完全替代人类。
很少有人会知道“深蓝”在战胜象棋冠军后的命运。实际上,它除了帮忙计算基因序列,并无太大贡献。沃森的诞生是否也是娱乐或作秀?从“沃森”的硬件就能看出IBM的商业野心:沃森不是超级计算机,它的运算速度甚至远不及中国的“天河一号”。它是普通商业公司买得起的商用计算机,价格基本在中级水平,产业化生产完全不成问题。
IBM计划在一两年内开始向企业销售沃森的不同版本。研究实验室总监约翰·凯利表示,沃森将能够帮助决策者在几秒种内筛选海量文档,通过和用户对话,辅助他们的思考过程。
“我想生产一个医疗版本的,医院可以输入所有现存的医疗论文,然后让它在分秒必争的急救室回答问题。”他还憧憬用沃森建立虚拟话务中心,电脑可以直接和顾客对话。他还预测,10年之内问答能力将可以运行在更低价的服务器上,任何小公司都买得起,再过些年,一台笔记本即可实现。
史忠植先生则认为,21世纪50年代会进入智能产业革命的时期,现阶段的智能科学已经反映出很好的研究框架和蓝图。
图灵测试——最后一道坎
沃森参与的人机对话,虽然是“图灵测试的娱乐版”,但它还没有参与到这一项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等级考试”中。
作为人工智能的检验标准,图灵测试是由人工智能科学鼻祖、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原则上,机器和一个人作为被测试者同时参与测试。一批考官同他们隔开,彼此看不见。考官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提问,进行对话。如果考官能正确地分出谁是人谁是机器,那么机器就没有通过图灵测试。而如果考官分辨不出,那么这台机器就拥有了强大的人工智能。这项比赛已开展了二十多年,目前还没有一个电脑程序能够通过图灵测试。
2009年9月,美国科幻小说家布莱恩·克里斯蒂安来到英格兰南部城市布莱顿,作为“人类的代表”参加图灵测试,考官小组成员包括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与世界上顶尖的人工智能程序面对面交战,让人体会到保卫人类的使命感,好像卡斯帕罗夫与深蓝进行象棋比赛,”克里斯蒂安说。
在2008年的测试中,得分最高的电脑程序成功“欺骗”了30%的评委。考官们对克里斯蒂安说:“你是人,做你自己就可以了。”
“做你自己”是所有参赛者的座右铭,但克里斯蒂安却忧虑重重——他要面对的人工智能程序,都是经过了研究团队数十载的开发和改进,并对比赛档案进行数据分析。因此,智能程序可以熟练地引导对话内容,扬长避短,分辨出哪些对话会引向深层次的交流,哪些则比较容易。人类参赛者可没有这么高的天赋。为此,克里斯蒂安特别做了几个月的准备,全力备战。最终,他战胜了所有对手,获得“最具人性的人类奖”。
阿兰·图灵设计的测试目的是检验科技的进步,但这项比赛同时也在检验人类自身。牛津大学的哲学家约翰·卢卡斯就说过,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机器在图灵测试中胜出,“绝不是因为机器已经足够智能,而是大多数人已经变得呆板和麻木了。”
沃森已经战胜了人类答题选手,图灵测试被智能程序突破似乎也时日不长,这一切是否意味着某种终结和恐慌?机器应当如何被应用?沃森的出现,最终可能迫使整个社会来考虑究竟人类和机器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沃森的中国团队专家、IBM中国研究院资深经理潘越对媒体表示,沃森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我们对人工智能越了解,对人类大脑就越敬畏”。这与史忠植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已经使机器具备了低级的思考能力。而科技的研究,目的最终还是惠及人类,更深一级解放脑力劳动。
亲身参与了图灵测试的克里斯蒂安曾撰文写道:机器通过图灵测试肯定是历史性的时刻,但我相信第二年的比赛更值得一看——看看被打败的人类是否会“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