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欧洲的中国”

(2011-03-30 16:28:41)
标签:

出口

经济

欧洲

杂谈

德国的一些状况与中国高度相似

出口繁荣、威胁论、亟待扩大内需……中国正遭遇的一系列问题也让德国头疼不已。

文 | 张希凡

 寻找“欧洲的中国”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撰文称,德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以及在欧洲的地位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文章的题目简单直接——《德国如何变成“欧洲的中国”》;无独有偶,《世界博览》专栏作者朱伟一在2月23日的《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专栏文章《该是向德国学习的时候了》。中德两国被联系到一起,并非无凭无据。

    被比作“欧洲的中国”,德国并不是第一个。《时代》周刊此次将德国称为“欧洲的中国”,显然不是讽刺之意。

德国到底哪里像中国

中国近几年的GDP增速让世界惊叹,去年还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似乎所有报道都在表达这样的倾向:“欧美国家深陷经济危机泥潭不能自拔,风景这边独好”。

身为老牌工业强国的德国在2010年的经济崛起则被忽略了:2010年,德国GDP增速为3.6%;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衰退时期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的失业率都达到新世纪以来的最高点,而同时期德国的失业率却从2007年的8.6%下降到2010年的6.9%;德国2010年的出口额增长18.5%。出口的异军突起也是美国媒体认为德国很像中国的重要原因。

风水轮流转。本世纪初,德国还在为失业和经济滞涨所困扰,彼时的欧洲邻居如西班牙、英国、爱尔兰等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危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西班牙、爱尔兰等国由于冒进的经济政策先后陷入债务危机,德国厚积薄发,华丽转身变成经济强国。2010年,德国占整个欧元区GDP增长份额的60%,而在2000年时这个数字仅为10%。

从斯蒂尔这家工具制造厂身上,可以看到德国工业产品出口的崛起轨迹。斯蒂尔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链锯,该公司位于斯图加特,是一个家族企业。它本可以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和巴西以降低成品,但管理者坚信,只有“德国制造”才能保证先进的工艺和高端产品。这与全球化浪潮下的惯例大相径庭——美国人的加工厂已遍布全球,而斯蒂尔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德国本土制造。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也在大量制造和出口链锯。但斯蒂尔制造的链锯在全世界依旧畅销,而且价格不菲——斯蒂尔牌的专业链锯在德国售价超过2300美元(1美元约合6.5元人民币),该公司超过86%的产品用于出口。

正是这些小企业遵循严谨的生产传统,构成了德国工业的中坚力量。德国没有大量生产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其优势在于工业装备和重型机械。近些年来,德国企业在产品生产上不断改进,在设计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繁荣背后依然藏有隐忧,德国和中国都需要寻找平衡之道。简单说,就是寻找国内的经济增长点。

在德国,许多普通工人的待遇和生活状况堪忧,他们依然害怕有朝一日自己的工作将被挪到亚洲的低薪工厂完成。德国中产阶层也并非安稳生活的人群,他们并没有从这一轮的出口繁荣中得到实惠。据德国经济研究所估计,过去的10年中,占劳动力1/5的德国中产阶级的可支配收入基本没有增长,月平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50美元,危机感深重。

寻找“欧洲的中国”

遭遇相似的威胁论

除了经济增长和出口繁荣,德国与中国的另一个相似点在于“德国威胁论”。在不少欧洲国家为经济疲软、偿还债务问题焦头烂额之时,德国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贸易盈余中约80%来自欧盟内部国家。

不少国家觉得自己为德国做了“垫背”。

中国和德国的制造业,既为世界带来了实惠和利益,也让他人感到不安。

有人指责,德国的出口型经济造成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困境。美国也将经济乏力归罪于中国。与中美之间的争端相似,欧洲的官员认为德国应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欧盟委员会就号召德国积极扩大内需。

德国人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出口繁荣不仅有利于本国,而且有益于全欧洲。因为与中国相似,德国处于一个区域出口网络的中心,出口越多,邻国的需求越大,也就越能推动其经济发展。实际上,德国对欧元区国家的进口额增速要大于其出口额的增速。

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德国的成功之道:法国总统萨科齐去年将法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提高两年,此举德国已经在2007年完成;2010年6月,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敦促议会签署劳动力改革法案,希图降低长期居高的失业率。

但单纯的模仿并不意味着成功。

中国应当学习德国

西班牙、爱尔兰等欧洲国家曾经拥有华丽的经济数据,这是通过大建房屋、发展金融业等手段堆积起来的数字。那时,德国人在坚持自己的优势。中国目前的状况,似乎更像前者。

只有德国才能制造宝马、奥迪、凯驰清洁一类的顶级工业产品,全世界的消费者都愿意为“德国制造”的标签掏腰包。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德国企业削减多余开支,将资金投入到研发当中;自由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让企业获得所需人才;强大的工会组织则让德国自2005年以来劳动力成本持续下降。

在经济萧条时期,斯蒂尔公司不仅没有裁员,反而与员工签订了到2015年的长期合同,并为产品研发聘用了更多的研究人员。此时,其他国家的常用手段就是大规模裁员,而德国政府为企业继续雇用人才提供了资金补贴。2009年,该项目惠及超过140万德国工人。

在新兴经济体迅猛发展之际,德国受到的冲击有限,而且还能从中有所收获:2010年前十个月,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了45%。事实上,德国是除日本以外的唯一一个出口占经济比重最大的工业化国家——2009年出口占GDP的比例为41%。

朱伟一在《该是向德国学习的时候了》一文中提出,德国人或许没有华尔街那样花里胡哨的创新,但质量优异也能胜出。德国凭借其优异的工程、技术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了很大份额。“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一样,我们的很大一部分是‘国内拆迁生产总值’。优秀比创新更加重要。”■

 

还有哪些国家被称作“欧洲的中国”?

 

苏州被誉为“中国的威尼斯”;《赵氏孤儿》被称作“中国的哈姆雷特”;可以想象,一位巴西国内顶尖的乒乓球选手,即便在国际赛场毫无建树,也可能被叫作“巴西的孔令辉”……

“欧洲的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从特定的角度考量,还有一些国家也可以称为“欧洲的中国”。

有人提出,法国是欧洲最像中国的国家,因为中国与法国在历史、文化和民族习惯等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中法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都是著名的美食国度;中国人喜欢看热闹,法国喜欢群众节日;两国人都比较随意,法国人反对循规蹈矩,大街上随意穿行者随处可见;最引人关注的,则是法国奉行国家至上政策的中央集权政府,而同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与巴黎,其结构和布局也有众多相似之处。

法国像中国的说法流传已久,其邻居意大利也被冠以“欧洲的中国”之名,重点在于意大利人的性格与中国人有共通之处:在意大利,人情与关系是生意场上重要的“黏合剂”,不时请顿饭送点礼物是常用的交往方式;意大利人看重关系,“朋友的朋友”经常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意大利人还很重视家庭和家族,性格也相对随意,这一点又和法国人差不多。

小郑是工作在北京写字楼中的白领,平时的爱好是背着书包自助游欧洲列国。在与本刊记者的对话中,她独到地认为西班牙才是“欧洲的中国”:在马德里市中心,丑陋的钢筋水泥建筑和古老的欧式建筑混杂在一起,地上随处可见丢弃的垃圾,墙上有许多小广告,街边还有大声播放音乐和“大减价”的鞋店,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北京。“如果你知道西班牙在过去的十年间房价上涨了十倍,都因为西班牙人有强烈的买房偏好,不喜欢租房子,而一大批“70后”、“80后”的人要成家,再加上炒房者无限热炒,银行甚至发放出60年期贷款,不免又会联想到今天的中国楼市。”

当然,“欧洲的中国”最恶搞最离谱的说法是英格兰像中国——仅仅从足球出发。英格兰队堪称“欧洲的中国队”:队服相似,都是主场白、客场红;都号称足球发源地,一个是古代足球起源,一个是现代足球鼻祖;都没拿过一次洲际冠军;心理素质都极差,不擅长打硬仗,“打平即可出线”是梦魇;都热衷“442”阵型,一高一快的锋线搭配,两翼齐飞的传中战术;联赛都叫超级联赛;足协极度昏庸官僚;钟爱拿不出手的本土教练;球员丑闻频出……但这种说法,是不是太抬举国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