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是如何“炼”成的?
标签:
教育优等生杂谈 |
分类: 发现 |
学生和家长眼中的中外教育差别
今年14岁的诺诺(化名),正面临着人生第一个重大抉择:回到原来的学校留级一年,还是索性转入学费昂贵的私立中学接受国际文凭教育,彻底放弃高考?
当初离开时他们和诺诺的班主任说好,孩子回来后只要期末考试能及格,就可以继续升入初三。没想到,回来后班主任已经换人,当初谈好的事情全都不作数,新班主任认为以诺诺每门70几分的成绩会严重拉低全班的平均分,坚持要诺诺留级一年。
英式教育让孩子从不自觉到自觉
刚刚和老师交涉过的诺诺满心委屈,越来越怀念英国的老师和同学了。诺诺找出一大堆照片向《世界博览》记者讲述她在英国一年的游学生活。照片中的诺诺在不同肤色、不同族裔的老师和同学们中间笑得天真烂漫。有她在美术教室画画的,有在舞蹈教室练功的,有排演话剧的,还有在家政课上做蛋糕的,诺诺在英国的生活确实丰富多彩。
“我比较喜欢英国的老师,在那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平等,什么事情都可以说可以商量。国内的老师都是命令式的,学生只能服从,基本没有表达意见的可能。”诺诺说道,“而且,英国的教育比较有启发性。国内的作业就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比如历史吧,就是要你记住每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意义都是有统一答案的。英国的历史不这样教,给你一道问答题,你可以写一篇文章,没有所谓对错,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所以我觉得英国的孩子更喜欢思考问题。”
诺诺得意地展示她在英国的画作,有铅笔画也有水彩画。“我回国前,美术老师很舍不得,说我是她最好最优秀的学生。”诺诺特意强调那个“最”字,“其实我去英国之前根本不会画画。英国的教育给人更多的选择,不像在国内,所有人都得学数理化。我见过很多国内的哥哥姐姐稀里糊涂就上了大学选了专业,其实自己都不知道选的专业是干嘛的。”
“诺诺不是特别自觉的孩子。总是我们盯着才能好好学。但是在英国这一年她倒是很自觉地学习,我们没怎么管,她的成绩就一直提高。英国的老师比较擅长鼓励学生,她自己学得很有兴趣。”母亲注意到孩子的变化。
在她的母亲看来,这是由于中英两国老师对于学生培养兴趣爱好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诺诺是个兴趣很广泛的孩子,小时候我们就送她学舞蹈学乐器。可是国内的老师都不太赞成。好几次她的老师找我谈话,认为诺诺的课外活动太多了,总建议我们让她放弃这些爱好。英国的老师一看诺诺又会跳舞又会玩乐器就赞赏她。她刚去的时候,英文还不好,老师就让她参与排演舞剧。”
不是所有人都有选择的权力
诺诺是位个性极强的孩子,坚持自己的主见,不轻易对长辈和权威妥协。这种性格也就注定她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下很难得到老师的喜爱。父母还在低声下气地向老师央告,她已经和老师争辩起来了。
诺诺更希望留在英国求学,或者索性转去私立学校接受西式教育,以备上完高中后出国留学。但是她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从初中起就支付昂贵的留学费用显然不现实。但留在现在的中学,诺诺也许要面临留级一年的困境,而且对于已经见识了英国宽松自由教育方式的诺诺而言,重新适应中国的教育将是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她与学校的关系颇为僵持之后,可想而知孩子接下来的中学生活将会相当艰辛。
诺诺把英国的教育总结为“因材施教”:“这句话不是咱们的孔老夫子说的吗?怎么在英国实行的挺彻底,在我们中国一点看不到?”
中英两国教育体制及理念的不同众所周知,差异之间很难说孰优孰劣,但是学生性格各异,对两种教育方式的适应程度也各有不同。只可惜,选择的权力只属于少数人。
精英阶层:“我为什么送孩子出国?”
2005年,高女士放弃了正处于巅峰的事业,移民加拿大。她宁愿忍受与丈夫两地分居,不惜把自己变成家庭主妇,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孩子。这也是很多国内精英阶层选择移民海外的共同理由。
“国内的教育是培养精英的。都是看成绩说话,我女儿好动,精力不集中,从小成绩就不是很好,不知道遭了老师多少白眼。在珠海的时候,她很不喜欢上学,在学校也总是低眉顺眼,像个受气小媳妇,一点自信都没有。有一次她居然对我说,‘妈妈你去给老师送点礼吧,班里某某某的妈妈送了礼物,老师就对她好多了’。”
“当时很心酸呀!我就想,不能再让孩子这样下去了。小孩的自信和尊严一定要从小好好保护,连基本的自信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创造力。其实刚来的时候,适应起来也很难。这里的老师都是只管自己那一门课,一开始也没人告诉我们该怎么选课。而且孩子一入学就做各种各样的项目,孩子不懂我也不懂,真是流着眼泪把一个一个‘第一次’渡过去的。”
高女士对《世界博览》特约记者说,“但是女儿还是愿意留在这里,因为老师总是说她‘好’,不管功课完成得怎么样总是得到表扬。”
以中国的评判标准,高女士的女儿仍然不算优秀。成绩单上都是B(第二档),有的科目还出现了C。课外社团参加了几个,也出去给参选议员的华人做过宣传义工,但远没达到干出名堂的地步。“但是她自信了呀,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尝试。原来在珠海的学校,这些露头露脸的活动哪里轮得到她。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老师看来就是眼中钉。”高女士对女儿的变化已经非常满意了。
外国教育缺失的东西
在女儿高中最后一年里,由于国内公司的问题,高女士不得不回到珠海,临走前,她把女儿转入了一所私立高中,希望那里的华裔教导主任可以帮她“盯紧点”。
高女士一再强调,希望记者把好处坏处都讲全面,一定要把她的忠告传达出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