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外国人体验“堵城”北京
(2010-12-29 15:59:15)
标签:
外国人北京堵车交通杂谈 |
分类: 封面报道 |
为什么人们宁愿开车被堵也不愿意乘坐公交?
北京堵车不仅是规划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制度与民族性问题。这里讲述的,是一些长期居住在北京的外国人的独特感受。
记者 | 阎海东 宁宵宵 贺梦禹
“一年前我在洛杉矶做制片人的工作,美国人都开着自己的车,政府好像也不太重视公共交通。我经常会开着卡车去送东西,也会遇到堵车,尤其是高峰期,但真的没有北京这么严重。”他继续说道。
车文化迷失的国度
弗洛瑞恩对《世界博览》记者说,造成北京极度拥堵的原因,与开车的人经常不懂得谦让和遵守秩序有关。
“有时候我看见堵车,就是因为两个开车的人互相不让路,在前面横着。有时两人还走下车相互撕扯起来了,但是他们身后等着一百多辆车。”
在弗洛瑞恩看来,大家急着赶时间并不奇怪,但很多时候因为个别人互不相让,结果造成了大家被迫集体“忍耐”的后果。
“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在巴黎也有,胡乱开车、红灯的时候穿马路,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是没有北京这么多。”来自巴黎的马休(Mathieu)向《世界博览》记者对比北京和巴黎。他是个音乐人,2004年来北京定居,目前住在北京东城区的东直门大街,他在北京经常有很多演出和聚会。
显然,无论是胡乱开车还是乱闯红灯,都是因为太“赶时间”了,每个人都想抢出一点时间。据此,马休认为,在北京经常堵车,可能是因为交通事故太多。
弗洛瑞恩还对北京留下了一个奇怪的印象。他对《世界博览》记者说:“北京的老人太多了,他们也给交通添乱了。”
这样的印象,来自于弗洛瑞恩在北京打出租车的遭遇。
一天早晨,弗洛瑞恩的美国老板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弗洛瑞恩尽快赶到公司。
出了家门,弗洛瑞恩打不到车。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出租车停在自己面前,他正站在外面等着里面的乘客结账,但一转眼,“一个年老的女士嗖地冲进了出租车,关上了车门。我向她解释说,是我先等在这里的,但她对我说,我是老年人。我只好笑了笑。”弗洛瑞恩觉得,不管是不是老人,等出租车应该按秩序来,或者至少跟他商量一下。
也许,弗洛瑞恩的意思是说,在北京,需要出门乘车的老人太多了,而且大多是在早晨上班的高峰期出门。如果不是交通过于紧张,那位年老的女士也许不会抢弗洛瑞恩等了很久的一辆出租车。
坐公交更难受
在北京,公交车和地铁是人们更想快速逃离的地方,原因很简单,很多时候你必须玩命才能挤进去。
来自瑞典的奥森(Jojje Olsson)长期生活在北京,不过他是个自由摄影师,几乎没有人强迫他赶时间,但是不久前的一次经历还是“教训”了他。
奥森和朋友一起从安定门打车前往五道口,不远的距离却花了两个多小时。最后由于车子一直陷在车河里挪不动,他们不得不听从司机的建议下车走了二十分钟才到达目的地。
奥森简直受不了。他很奇怪,为什么大家能够忍受如此严重的交通状况,却仍然愿意选择开车出行而不愿意选择其他交通方式?
弗洛瑞恩很快给出了解释。
“为了保证不堵车,我尝试坐地铁。天哪!说老实话,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和几个人的身体贴得那么近,实在是太拥挤了。我几乎被他们一直抬着。”
在更多的时候,地铁可能比公交车更挤,原因只有一个:赶时间,地铁或许能保证。
所以,来自巴黎的马休只能选择乘坐地铁,因为他确实需要赶时间。不过,在发现了北京与巴黎的另一个不同之后,马休更愿意选择另一种交通
工具。
“在巴黎打出租车的人比较少,因为巴黎打车很贵,一般都有几十欧元,相当于人民币几百块钱,但在北京打车就很便宜,太便宜了,一般就二三十块钱人民币,所以我会经常打车。”
更多的人选择打车,也是路面上车辆过多的一个原因,因为公交车和地铁实在是太拥挤了,而公交车还有更要命的一点——慢。
如果换做在柏林或者巴黎,弗洛瑞恩和马休就很容易作出选择。
“在柏林,我经常坐公交车,很多人都会坐公交车,因为它比自己开车快,也不很拥挤。柏林一般都有专门的道路给公共交通,管理比较严格。这样是有很大好处的,在高峰期能快速疏散人流。”弗洛瑞恩说。
“巴黎有公交车的专用车道,如果让巴黎人选择的话,只要没有太重要的事,更多的人会选择公交车,我在巴黎经常坐地铁和公交车,也会骑自行车。”马休说。
事实上,弗洛瑞恩和马休可能都没有注意到,北京的马路上也有公交车专用车道。问题是,即使在高峰期,公交专用车道上也往往有很多私车在跑。至于市内大街上的自行车道,通常都会成为泊车场。
“在北京,你要准时到达,自行车最值得信赖。”韩裔德国人三英说。
她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经营范围覆盖教育、媒体、艺术和投资。但是对很多人来说,骑自行车上班不现实,因为住得太远。
我们无法轻松愉快地在公交车、地铁和自行车之间作出选择,大无畏和超级忍耐的精神大约由此而生。
当然,也有幸福的老外,比如迈迪森(Madison)。
他来自美国,目前在北京朝阳区某家外国猎头公司工作。为了解决工作与堵车的冲突,他选择搬家。“我以前住在望京,在国贸上班,为了不影响工作,我搬到了CBD后面的一个社区里,我的好多同事也都住在CBD附近。但我知道,对于很多北京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公司附近的房子都太贵了,如果买了房子,那就不得不忍受堵车。”
但是,迈迪森同样不能保证他出门办事的时候能够避开堵车。
难解爱与怨
事实上,弗洛瑞恩和马休都很喜欢北京。比如弗洛瑞恩觉得在北京比较轻松自在,而柏林过于严肃。
但是他们生活在北京,虽然适应了北京的缺点,却同样为这些缺点而
烦恼。
弗洛瑞恩对北京道路的观察很有意思。他描述说,北京很宽的道路都是一个个圆圈,这让他感到上面行使的车辆总是转到圈儿里面来,而不是到外面去。“柏林的道路是直的,会通往郊区更远的地方,这一点和北京有很大不同。”
在马休看来,北京的街道很宽。“北京的马路比巴黎要宽很多,但是北京却比巴黎堵车要频繁。另外,巴黎在有些特殊的时候也会有限行或交通管制,但是很少,不会经常有。”
2004年,生活在巴黎郊区的音乐人马休来到北京,选择定居。他有这样的记忆:“我有一个印象,2004年的时候,北京没有这么多人,也没有这么多车,那时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堵,即使堵车,也是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期。现在人太多了,尤其是城区里面的人。”
“巴黎跟北京有很大的不同,它人口远没有北京这么多,这么多年也没有继续增长,也就是说,相比很多年前,人口没有太大的变化。生活节奏也慢一些。”马休说。
北京的人口让我们不得不感到焦虑,人口增多,意味着更多的车辆将要在北京的马路上行使。
“人人都会追求舒适,美国、德国都一样,大家比较看重私家车,这很正常。”弗洛瑞恩说。可是北京将如何应对这种正常的需求?
“北京的堵车与大规模、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另外一点,政府想要限制机动车增量也很难,市民们还是会为了追求舒适而购车,哪怕上路就堵在路上。必须承认,堵车就是中国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三英说。
奥森建议说,北京要控制车辆的数量,每个家庭只允许有一辆汽车;同时控制车辆的大小,因为大车会占用很多空间。
而在迈迪森看来,除了北京人口过多,交通拥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资源过于集中,比如很多办事机构甚至超市却在城区里,他认为这很没有必要,“北京应该分散一些资源和功能给别的地方。”
在今天的中国,因为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过分焦虑,几乎所有人都在拼命地赶时间。谁都想自己来控制速度,跑得更快。然而由于方向过于集中,在奔向目标时无视秩序,使我们不得不陷入令人崩溃的拥堵——然而,谁可以慢一些呢?
巴西能源基金会专家保罗·吉斯都吉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改变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就必须实施公交先行的发展战略,使人们更加理性地使用汽车,促进私车与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之间竞争平衡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