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史> “童年”在消失?

(2008-08-28 10:43:29)
标签:

童年

成人化

时代

杂谈

分类: 记忆

/张翼

   

    童年是一种社会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史。

    <文明史> <wbr>“童年”在消失?

    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人生的那段时间属于儿童,从生理上并不能判断,人类的生存法则也不要求对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进行区分。如果我们把“儿童”这个词归结为年龄在7——比如说17岁之间,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并且他们在本质上与成人不同。那么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儿童的存在还不到400年。

    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发明。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但是像一切社会产物一样,它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伊拉斯谟提出一个在18世纪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儿童和成人要求有不同形式的服装。上了年纪的人会记得,过去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是有很大区别的,如今童装实际上已经消失了。12岁的男孩穿三件套的套装去参加生日晚会,60岁的人穿着牛仔裤,11岁的女孩穿高跟鞋,成年妇女穿着小白袜子和仿儿童式的方口系带鞋。

    过去在城镇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的儿童游戏也正在消失,似乎“儿童游戏”这个想法也正在从世间蒸发。过去的儿童游戏不需要教师和裁判,只要有空间和器材,儿童就可以玩了。游戏的目的不为别的,只图快乐。如今少年棒球联合会和少年橄榄球队不仅由成人来监督,而且完全仿效成人运动的模式。现在谁还能看见9岁的孩子在玩抛接石子,捉迷藏呢。专门研究儿童游戏的历史学家,鉴定了几百项传统的儿童游戏,如今的儿童仍然常常玩的游戏几乎没有一种。就连2000多年前希腊古典时期在雅典已经出现的捉迷藏,现在几乎已经从儿童自发的娱乐活动中消失了。

    童年也面临同样的命运,现在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

 

没有童年的时代

    古人如何看待儿童,我们知之甚少。希腊人把童年当作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却很少给它关注。在希腊文中,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至少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几乎可以包括从婴儿到老年的任何人,希腊人流传下来的塑像中没有一尊是儿童的。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希腊人,对杀害婴儿的行为没有任何道德或法律上的约束,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可怕的传统应该加以限制,但他对此并没有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由此推断希腊人对儿童生命意义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

    希腊人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学校,有演说家训练学校,有教认字和算术的小学,但希腊人在如何管教未成年人方面并不具备现代人认为是正常的同情心和理解,《童年的历史》一书说在18世纪以前,有很大一部分儿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受虐儿童,一百代做母亲的被动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受各种苦难。当年柏拉图说:收拾不听话的儿童要用恐吓和棍棒,像对付弯曲的树木一样,将他扳直。尽管希腊人关心如何把美德传给青年,但希腊人还是对儿童心理或者儿童养育概念大惑不解。

    罗马人借用了希腊的教育思想,但他们发展出了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罗马艺术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年龄意识,包括未成年人和成长中的孩子的意识,这种艺术表现直到文艺复兴以后才在西方的艺术中再现。此外罗马人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在童年概念的演化过程中,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写过一篇探讨教育的文章,他谴责同辈们在罗马贵族儿童面前所表现的无耻行为:说话过于自由,每个宴会都喧闹非凡,充斥着令人恶心的曲调,一些我们本应羞于提及的事物被呈现在儿童眼前。在此,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完全现代的场景。提出了童年定义的部分含义: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在昆体良文章出现300年后,公元374年出现了第一部禁止杀害婴儿的法律,这是儿童需要保护、养育、接受教育并且免于知晓成人秘密的观念的延伸。

    但是罗马人之后,所有这一切观念都烟消云散了。北方蛮族入侵后,罗马帝国跟着就灭亡了,欧洲随后陷入所谓的愚昧黑暗时代。人的读写能力消失了,教育消失了,羞耻心消失,随后童年跟着消失。当时所有重要的社会交往都是通过口头的方式,面对面地进行。一般人主要是通过耳朵来获得知识。他们聆听布道,观看神秘剧,听人们朗诵叙事诗、唱民谣和讲故事。所有的资料都表明中世纪的童年在7岁就结束了。因为儿童在7岁时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他们会说而且明白成人所能说的一切。天主教指定7岁为理性的年龄,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一个7岁的男性都是一个男人,除了他不会做爱,不会发动战争。

    当时的大人丝毫不避讳在儿童面前谈论性的问题,百无禁忌,粗俗的语言,淫秽的行为和场面,儿童无所不听,无所不见。中世纪的成人可以随意的玩弄儿童的性器官,这是很常见的,今天这可以让人做30年的牢。此外绘画作品一概把儿童画作微型的成人,因为一个儿童一旦脱离尿布,他们马上就穿得像成人一样,符合他们各自的阶级身份。成人和儿童使用的语言也并无二致,有研究显示17世纪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提到儿童的专用语,而17世纪之后,儿童专用语多得不计其数。当时大多数儿童并不去上学,多数儿童离家去干低下的粗活或者当学徒。

 

童年的出现

    15世纪欧洲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机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而这个符号世界却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年的概念。新的成年的概念不包括儿童在内,由于儿童被从成人的世界里驱逐出来,另找一个世界让他们安身就非常必要了,这个另外的世界就是人所众知的童年。

    印刷机打开了一扇欧洲文化多年来一直焦急叩响的门,当这扇门终于打开时,整个欧洲文化便蜂拥而入。印刷术创造了记者、作家,让人们对个性的需求变得不可抗拒。换句话说,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而这种强化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当然童年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它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时间。

    个人主义并不能产生童年,童年的出现还需要另外一个动因,这个动因就是知识差距。印刷机发明之后,知识的传播环境明显地发生改变,在有读书能力和没有读写能力的人之间产生了明确的分界线。这意味着“文化人”诞生了,由此儿童便被留在了身后,在中世纪年幼者和年长者都不识字,他们的事情局限在这里和现在,因此不需要儿童概念的存在。印刷大行其道时,显然需要创造一个新型的成年。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必然。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这个目的,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童年的摇篮期

    十六七世纪以后,童年的概念普通被承认,儿童越来越成为受尊重的对象,它是一个特别的产物,有它的本质和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与成人世界分离并受到保护。童年的进化发展并不均衡,凡是识字能力受到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的地方,就会有学校,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这就是童年在不列颠群岛比其他地方更早出现的原因。1480年,英国有34所学校。到了1660年,有444所学校。每4400人中便有一所学校,大约每隔12英里就有一所学校。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是儿童在社会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学校是为培养有文化的成人而设计的,儿童因此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而被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一类人:未发展成形的成人。

    儿童的服装变得与成人不同。到了16世纪末,童年应该有特别的服装,已是约定俗成的事实。16世纪以后的绘画作品中有很好的证明,儿童不再被描绘成微型的成人。儿童的语言开始与成人话语有所区别。儿童专用的混杂语和俚语在17世纪前并没出现,后来它的发展非常迅速且日益丰富。儿童文学虽然落后,到了1744年已经出现。

    社会要求儿童接受长期的正规教育,这导致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父母演变成了监护人、看管人、保护者、养育者、惩罚者、品德和品味的仲裁者。童年概念的形成与当时中产阶级的兴起分不开,这个阶层人数越来越多,他们还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服装上,多余的钱使他们能够把孩子当作炫耀性消费的对象。

    所有这些让“儿童”出现了,他们穿着不同,学习内容不同,连思考的东西也不同。随着童年这个概念的发展,社会开始收集内容丰富的秘密,不让儿童知道:有关性关系的秘密,也包括有关金钱、暴力、疾病和死亡的秘密。因此直到最近,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还是成人拥有据信是儿童不宜知道的信息。到了19世纪50年代,几百年的童年发展已经颇具成效,在整个西方世界,童年的概念都已经成为社会准则和社会事实。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大约与此同时,童年消亡的种子也已经埋下了。

 

童年的发展

    18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始终是童年的劲敌,大型工业城市的兴起,工厂和煤矿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儿童的特殊天性不得不退居儿童作为廉价劳动力来源的利用价值之下。19世纪英国穷人的孩子充当了英国这部大工业机器的燃料。在1814年,英国有史第一次通过立法,偷盗儿童是可以提起起诉的罪行。但对于实际偷盗儿童或者把儿童卖给乞丐的行为,法律却没有任何惩罚。而且法律对儿童所犯下的罪行严惩不怠,1780年,在两百多项可以判绞刑的罪行中,儿童如触犯了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会被一视同仁,处以绞刑。

<文明史> <wbr>“童年”在消失?    在欧洲范围内兴起的倡导一个人性化的童年的潮流,部分是由于政府增强了对儿童福利的保护。18世纪,认为国家有权成为儿童的保护者的观念非常新鲜,而且激进。然而逐渐的家长至高无上的权威被人性地修改了。所有的社会阶层被迫和政府形成合作,共同承担养育儿童的责任。

    政府开始承担保护儿童的责任,是在几股力量的推动下实现的。其中有欧洲范围的改革和学习精神,英国思想家洛克和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对童年概念进行了哲学论证。到了1920世纪,当童年穿越大西洋到达新大陆,童年的概念就由两组知识旋律构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洛克派和卢梭派,洛克派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人,惟有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羞耻感的培养,儿童才能改造成一个文明的成人。以卢梭的观点看来,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淹没了。

    到了19世纪末,两个对童年概念有重要意义的人物出现了,这就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约翰·杜威,他们澄清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一直在发展的童年概念:儿童作为小男生或者小女生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的能力必须被扩展,其生活的知识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被扼杀,如果真被扼杀,则面临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险。

 

童年的结束

<文明史> <wbr>“童年”在消失?    正如前文所述,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下,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如何维护童年的概念,则有赖于信息管理的原则和有序的学习过程。但是1832年纽约大学的摩尔教授发明了电报,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开始争夺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电报改变了儿童所能享有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像很多社会产物一样,童年在被当作永久存在之物的同时,也开始变得陈腐不堪。菲利普·阿里耶斯在1962年出版的《童年几百年》引发了童年历史的研究热潮。

    1950年电视在美国家庭中牢牢地扎下了根,正是通过电视,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区别童年和成年之间的界线的历史根基是如何和为何被破坏殆尽的。

    识字文化最大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在于当识字文化使秘密广为人知的同时,也为获得秘密制造了障碍。人们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有资格理解书本上更深奥的秘密,人们不得不缓慢地、按部就班地、甚至痛苦地进步。相比之下,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不存在物质、经济、认知和想象力上的种种约束。6岁的儿童和60岁的成人具备同等资格来感受电视所提供的一切。所以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就不存在了。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蔵的成人信息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于是如文章开头所示,成人化”的儿童正在兴起,同时“儿童化”的成人的现象也在日益严重起来。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