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琅琅
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需要在某个时刻让自己进入幻想空间,披上戏衣,登上舞台,把平凡世俗的环境变成超现实的戏剧场面,这就是进入虚拟世界Cosplay的魅力。
每年总有几天,新加坡22岁的姑娘斯蒂芬妮会穿上橡胶和泡沫制造的绿色盔甲,戴上橘色的假发,把自己想象成黑暗巫女,并且和几千个动漫迷一起参加每年一度的盛会:新加坡Cosplay大会,其优胜者可以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世界Cosplay大会(World
Cosplay Summit)。
日本流行美国源头
Cosplay是英语costume(道具)和play(表演)合成的词,可以翻译成“角色扮演”,是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和化装打扮成日本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电玩游戏(Game)简称ACG中的人物或者模仿日本视觉系乐队成员的打扮。而玩Cosplay的人则被称为coser或者Cosplayer。西方的Cosplayer,拓展了这个词的含义,现在所说的Cosplay已经包括模仿各国的动画和游戏角色甚至包括模仿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现在还发展到可以改编或者自创剧本进行表演。
Cosplay不过才几十年的历史。有人认为它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人把自己装扮成电视中热播的西部牛仔和科幻电视剧《星际旅行》中的人物。1955年创建的迪斯尼乐园,为了吸引游客,员工们穿上米老鼠服装供游客玩赏和拍照留念,所以也有人说当初这群默默无闻的“米老鼠”装扮者才是现在全世界Cosplayer的真正始祖。
1982年,日本著名的动漫出版人高桥到洛杉矶参加世界科幻年会。他从身穿戏服的众多科幻爱好者的狂热中得到灵感,创造了Cosplay这个词。通过高桥的介绍,日本读者受到启发和鼓舞,引发了日本1982年~1983年的Cosplay运动。短短几年之后,在日本科幻大会和漫画发行仪式上到处可见Cosplay的身影了。随着日本ACG席卷美国,Cosplay也来势凶猛,风靡一时。所以也有人说Cosplay是日本流行的文化现象,在八十年代末期才流传到美国。
也许比较合理的说法是Cosplay这种在美国萌芽的观念,在日本受到重视,开花结果之后,随着动漫文化的普及重新渗透回美国。
Cosplay怎么玩
动漫大会是场人流拥挤的大“秀”场,当然也少不了巨大的交易区,在那里可以买到最新的DVD、CD、动漫书和玩具。不过重头戏还是名人的签售会、舞台真人版再表演和粉丝制作的音乐碟大赛,而Cosplay的假面大赛则是所有动漫集会的最高潮。Cosplay大赛,就是通过展示自己制作的道具服装,在舞台上表现一段情节,由裁判做出判断。优胜者的奖品可能是一笔奖金,也可能是实物比如DVD、书等等,奖品随大赛的规模、难度和等级的不同而不同。
虽然在有关ACG的集会上总少不了身穿动漫人物服装的人,不过很少看到一家人一起Cosplay的情况,现在玩Cosplay的主要是16~25岁的女孩,不过她们扮演的角色会跨越自身的性别和年龄。有些人会严格按照动漫人物的形象打扮,但也有人并不那么固执,对她们来说,Cosplay最根本的目的是投入的享受有趣的表演。
在东京原宿,常常可以看到喜欢Cosplay的年轻人向行人展示她们的戏服。 |
在日本,Cosplay已经成为一种爱好。在少男少女时装流行的发源地东京原宿,常常可以看到喜欢Cosplay的年轻人向行人展示她们自己手工制作的戏服。日本的世界Cosplay大会是世界各地Cosplayer心目中的“奥林匹克”。随着日本动画、漫画、人偶、形象秀等动漫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东京秋叶原为中心的日本现代Cosplay文化。从1998年开始,在此逐渐出现了Cosplay咖啡馆、酒吧等娱乐场所,里面的工作人员都装扮成动漫人物的样子。
很多Cosplayer还参加不同主题的聚会和小组,比如人形国际象棋(CosplayHuman
Chess)比赛,规则是32个身穿道具服饰的参加者当做棋子站在大型的棋盘上,另外有两个人当玩家,指挥着两边的人移动。
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相互转换,漫画书可能会改编成电玩游戏,游戏会转拍成电影,电影轰动后有可能出版漫画书,这种受商业利益驱动的轮回演变让书、游戏、电影之间的界限越来越难以界定。所以现在好莱坞大型科幻或者玄幻电影的首映礼上也少不了Cosplay了,比如《指环王》和《骇客帝国》,《蜘蛛侠》和《超人》的电影院门口就处处可见电影中的人物造型。
现在的美国,新一代日本动漫迷成长起来了,他们比前辈们在Cosplay上更有经验。美国Cosplay专家詹姆斯·库德说,“每年我都参加动漫大会,我看到道具服装越来越好,越来越复杂精致。这些热情的爱好者们在网络上留言,在集会上交谈,在在线论坛和社区里进进出出,他们传播信息,激发灵感,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Cosplay社区真的人气很旺。”也是受到日本的影响,现在的美国年轻人不但装扮成动漫、电玩里的卡通人物了,还扩展到日本流行文化的更广阔天地。很多人打扮成他们喜爱的日本视觉系摇滚乐队的样子,比如做女装打扮的音乐家MANA,Psycho
le Cemu乐队中的那几个奇装异服的队员,总是身着华丽欧洲宫廷服饰的MaliceMizer乐队(中译为“恶意悲剧”)等等。

有人严格按照动漫人物的样子装扮,有些Cosplay团队选择扮演动漫中的一组人物。
|
在任何Cosplay大会上,你一眼就会认出《美少女战士》,当然也会发现《七龙珠》、《圣斗士》中的人物。《魔女猎人罗宾》、《库洛魔法使》、《魔法骑士》、《火影忍者》、《犬夜叉》也很受青睐。电玩游戏中的人物也极受欢迎,比如日本一线游戏大厂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出品的《最终幻想》系列中的角色。动作游戏《街头霸王》、《生死格斗》中也有Cosplayer取之不尽的丰富素材,受到Cosplayer关注的还有《异域传说》、《魔界战记》等等。Cosplayer的选择范围并不局限在动漫界,戏剧、电影甚至经典文学也给Cosplayer带来灵感。有些喜欢创造的Cosplayer还可以别出心裁,穿出有原创意味的风格,比如甜美洛丽塔式(SweetLove
Lolita)服饰。这种服饰以哥特和欧洲古装为基础,多为镶蕾丝的花边裙子,裙子特别短,仅及膝。因为很多漫画角色像《库洛魔法使》中的木之本樱、《电脑天使心》中的芝等都穿着洛丽塔式服饰,她们又都是很受欢迎的角色,因而洛丽塔式服饰与Cosplay有不解之缘。
还有很多Cosplayer沉迷于雅致哥特洛丽塔式(Elegant Gothic
Lolita简称EGL)风格的服饰,这种风格接近哥特洛丽塔风格,具有传统古典的样式,穿起来或者像一个幽灵或者像维多利亚时代的玩偶。EGL以黑和白为主色,与甜美洛丽塔式相比少了点童真,多了点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觉,有点像吸血鬼。雅致哥特洛丽塔式是日本视觉系艺人MANA命名的,他也有自己的服装品牌Moi-meme-Moitie。在东京原宿,很多女孩们穿着EGL风格的服装在周末的时候招摇过市,摆出Pose让游客拍照,也许正是游客们把这股风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美国、香港、台湾等地陆续出现了专卖EGL服装的商店,而且价格昂贵。
自己动手制作道具
有时候动漫爱好者组成小组,选择扮演漫画、游戏、影视中的一组人物,小组成员有的两三人,多的十来个人。美国男孩安德利亚和斯坦尼选择扮演《火影忍者》中的雨忍者两兄弟,这两兄弟被一条锁链绑在一起,这条锁链也是他们战斗时的武器。
经过层层的过虑和筛选,一旦决定了要打扮成“谁”,就需要准备道具服饰了。购置道具服饰的途径有几种,可以从网上的淘宝小店买,或者向专业的设计制作师定购,更多的人则自己动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完美配件,这也许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配齐所有的零零碎碎。只要有机会在集会上向人们展示他们的成果,这些Cosplayer就认为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并且对自己变废为宝的能力非常骄傲。
有些Cosplayer在家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制作服装,服装由丝绸、毛皮或者化纤材料缝制,武器一般由塑料、橡胶或者纸板制作。英国男孩波那比和尼德两人喜欢自己制作Cosplay道具,作为热情的爱好者,他们笑着承认自己制作道具能得到更多乐趣。波那比曾经把汽车排气管改装成了自己具有“蒸汽朋克”风格的武器。
假面艺术风林馆是美国有十年历史的非专业Cosplay团队,风林馆这名字来自日本漫画女作家高桥留美子的《乱马1/2》。这个Cosplay团队中活跃不活跃的成员共有二十来人,核心是六个人,三男三女,每个人的网名同样来自这本漫画书。《乱马1/2》这本书中的很多人物遇到冷水都会变身,主角乱马会变成女人,他的朋友们有的变成鸭子,有的变成猫,作为风林馆核心成员的男孩韦恩觉得这个故事很“酷”。韦恩痴迷Cosplay有12年了,他自己制作的道具已经超过了七十套。
2007年加利福尼亚动漫展览会上,风林馆选择扮演日本动作游戏《大神》中的人物。这款水墨风格的游戏,改编自日本民间故事和传统神话。风林馆从中选择了6个主要人物,阴阳师牛若、大剑士须佐之男、天照大神(以白狼的形象出现)、九尾、御神木精灵和大妖怪绕。风林馆成员通过投票决定Cosplay的主题,然后根据六名成员的性格和特长分配角色。在挑出动漫,选定角色之后,就开始动手准备服装道具,一般一个人负责一套,不过不一定是为自己制作。对于《大神》这个主题,韦恩说兰斯是他们的毛皮制作商,负责制作九尾和天照大神的服装,扮演天照大神的索非亚负责制作须佐之男的剑,须佐之男由亨利来扮演。
反串
有时候你会看到性别反串的情况,女人装扮成男人,或者男人扮演女性角色,这种情况称为Crossplay,在一些动漫集会上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有些人还并不刻意通过服装和化装来掩饰自己的性别,美国女孩吕贝卡说:“我曾经看到一个粗壮的男人扮美少女战士,他的腿毛茸茸的,看上去他的扮相可不雅观。但与一个同性恋或者有易装癖的人穿女人的衣服不同,这个伙计看起来并不把Cosplay当作很严肃的事,也许他不过是为了让别人震惊而已。”
有趣的是很多女性都喜欢装扮成男人。日本女孩麻生环化装成动漫游戏《塞尔达传说》中的斯库-凯德,她说很多漫画人物让人感觉都是雌雄同体的。确实在日本漫画中有太多美少年,看上去比很多漂亮女人还有魅力。在现实世界,当然由女孩来演绎更合适。也有人认为男主角更丰满更具层次感,相比之下女性角色更单薄,受到的限制更多,所以更喜欢男主角。
男扮女装的Cosplayer |
同样是反串,男性扮女装的Cosplay却和女性扮男装的Cosplay不同,往往会受到排挤。日本现在有超过九成的Cosplay会场是禁止男性扮女装的,但禁止女性扮男装的却一个也没有。“计划”是日本第一个专为男性扮女装而设的Cosplay大会,现在已经成为全日本男性扮女装及女装美少年的动漫爱好者大本营。作为男性扮女装Cosplayer互相结识的重要社交场所,“计划”的规模迅速增大,不但从最初的一年一届改变至现在的五个月一届,会场也比从前更加宽敞。男性扮女装的Cosplay大赛的参加者每届不下数十人,部分Cosplayer不但不能辨认性别(有的连声带也训练成女声),甚至有些比绝大多数女孩更加可爱,令人眼前一亮。最常见的角色有自幼被作为女孩养育成人的大富豪之子Bridge、美少女脸+男儿身+女装的宫小路瑞穗(《少女爱上姐姐》中的主角)、《蔷薇少女》中的蔷薇玩偶,也有些人选择一般性服装,比如洛丽塔式服饰、女生校服、女仆服、护士服、旗袍等。
由于不少cosplayer往往男女莫辨,所以看见可爱女孩,首先要怀疑“她”的性别。
两种风格
在日本,Cosplay是种繁荣的产业,人们可以成为专业人士并以此谋生,比如可以在相关的杂志、网站和主题餐馆工作,或者成为道具模特,同时日本也有围绕着Cosplay的色情业。很多Cosplay社团可以靠表演为生,他们还对外售票,全国巡演,像话剧一样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明星演员和社团。比如日本Cosplay界的两大人气偶像:樱庭时央和椎名朔哉,都以反串男孩著称。在美国Cosplay相对还处于萌芽状态,不过已经成为漫爱好者的一种主要的消遣娱乐方式。
保守地估计,美国大约有2万多个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热衷于Cosplay,很多电视频道、网站、杂志和印刷媒体也开始大量介绍Cosplay了。不过美国的Cosplay并没有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日本本土的样子而有所偏离,看上去更像是假面舞会。美国的Cosplay大会,半像狂欢节半像剧院演出。
美国的Cosplay并没有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日本本土的样子,看上去更像是假面舞会。 |
在美国,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漫画节上都有Cosplay大赛,但规则各不相同,一般的只允许自己制作道具的Cosplayer参加,职业道具制作师不允许参赛,这也是为了体现重在参与的精神,这种狂欢般的假面舞会是漫画节最激动人心之处。圣地亚哥漫画节和加利福尼亚的漫画展览会是美国最大的两个漫画集会,参加漫画节的人在3~10万人左右,而参加Cosplay的常常有两千多人。
虽然Cosplay大赛都伴生在漫画节上,但美日两国在Cosplay大赛的细节上也不尽相同。翻开日本的Cosplay大赛集体纪念照,你会发现脱去道具的Cosplayer和幕后的工作人员多达几千人。美国的Cosplay大赛相比之下要仓促混乱许多,往往还在比赛的时候,就会看到化好装的Cosplayer到处摆Pose让人们拍照,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道具服饰在回到个人旅馆才脱下来。日本的Cosplay限定在特定区域,有一个非常大的分成男女两部分的更衣区,每个小室有4平方米左右,门上贴着参加者的名字,人们在自己的小室里化装,换衣服。Cosplayer只能在特定区域展示自己的道具和服饰,也只有在特定区域才允许拍照,在专门设置的Cosplay照相区之外,是不允许游客随意照相的,对有些受欢迎的Cosplayer,摄影师和粉丝需要排队等候,这在日本是每个Cosplayer都必须遵守的礼节。
美国版本的Cosplay已经流传到欧洲、墨西哥、澳大利亚和菲律宾,而香港、新加坡、台湾、中国大陆和其他受到日本影响的地方上演的则是日本传统的Cosplay。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出现Cosplay较晚,直到1998年国内开办动漫展才有了些零星自发的个人Cosplay秀。因为台湾、香港两地的Cosplay相对成熟,所以大陆的Cosplay得以急速稳定地成长,2000年8月成功举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届Cosplay大赛。上海、广州以及北京等地区在这几年里频繁地举行动漫展,从而使现今大陆的Cosplay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大陆的Cosplay南北有别,南方的Cosplayer注重道具、服饰,在形象上花功夫。北京的Cosplay社团则特别注意表演,有话剧的感觉,而且注重改编剧本或干脆原创,每次全国比赛的表演大奖都被北京团队摘得。北京老牌的Cosplay社团“圣十字剧团”曾经在全国的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应用展览会)比赛中得过表演大奖,团队的导演兼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她把社员当话剧演员一样训练。在各大高校,比如人民大学,民族大学都有Cosplay社团,普遍素质较高。虽说大陆的Cosplay模仿日本,但也渐渐走上原创的道路,改编并且演绎新武侠为Cosplay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真实与虚幻
为何人们夸张地装扮起来,表达自己对一个精心构想的故事或者精心设计的角色的热爱呢?
也许你会认为Cosplayer是痴迷动漫的狂热疯子,但是正如前面介绍的Cosplayer所选择的角色原型也并不总是来源于此,很多Cosplayer也从他们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选择人物。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喜欢假装成那些更切中自己的故事人物,这样的人物好像是把自己某些方面的性格发展到了极致,能够做到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或者那个人的故事、外貌让人心动,在某种程度上让人很想变成他/她。
不过有时候Cosplayer选择一个角色来演,不过是因为他们正好有合适的道具。美国男孩维尔森装扮成《最终幻想7》中的BARRET,因为他的体型适合BARRET。维尔森说“Cosplay让你觉得自己在那一刻是个明星”,很明显Cosplay是个人的展示,很多Cosplayer证明这不仅仅是有趣的爱好,还一定能引起路人的注意。
日本男孩浅野在动漫节上扮演成《海贼王》中的海贼,他说:“Cosplay是一种从日常生活中的逃离,让你成为故事的一部分。”Cosplay提供了进入幻想世界的机会。也许他们和很多人一样对自己并不满意,想对日常的繁琐生活有所超越,但是现实的高墙难以逾越,“幻想逃避”在如今的世界里变得必不可少了。也许在内心深处,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在某个时刻让自己进入幻想空间。也许正是这样的暗流让Cosplay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拥有热爱者。披上戏衣,登上舞台,让我们化身成自己所选择的人物,把这个平凡世俗的环境变成超现实的戏剧场面,在短短的几天几小时之内,观众们可以与他们最爱的英雄和最恨的坏蛋直面相遇。
作为一个圈外人、一个旁观者,在Cosplay的社团外围转转,你会立刻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爱好出自内心的热爱和兴奋。这股热情是有传染性的,似乎有不少摄影师都钟情于Cosplay这个题材,摄影师埃琳娜·多夫曼(Elena
Dorfman)一接触便被吸引,她将自己隐没于Cosplay光怪陆离的世界之外,采用拍摄肖像的手法记录了Cosplay世界里的人们游离在两种角色之间的状态,最近她出版了摄影集《Fandomania:
Characters &
Cosplay》,其作品也在纽约画廊展出。她说,“我不肯定这个团体是不是跟喷发的火山一样迅猛、一样强大,但是正是这群孩子支撑了游戏市场、出版工业和动漫影视市场,这是股远离主流文化圈的巨大亚文化潜流,而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出现在我镜头中的人物主体,虽然都痴迷Cosplay,但又各不相同,不过他们有共同的愿望:进入一个动漫人物的世界,像他们一样生活。他们的天真令我震惊,他们的年龄常常比我猜的大了十岁,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成年人所熟知的厌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锐艺术家80年代出生的曹斐在2006年也完成了她的新系列影像作品《Cosplayer》。
在数不清的网站、社区和论坛里挤满了对Cosplay痴迷的人。“同好”是最好的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和相互鼓励的方式。当然也有滥竽充数的,也有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屎,但是把他们拣出来,你会发现一个友好的社区,人们真心地热爱Cosplay。说到底,打扮成卡通人物,把头发染蓝,在身上挎把刀剑,晃荡着走进快餐店,其实需要很勇敢,需要很多热情和疯狂,才可以做到。而当你在墨西哥速食店里看到有人手中挥动木头的长剑,唱着日语歌,即使并不赞同但至少你要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