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3期 <纽芬兰专题> 没有鳕鱼的纽芬兰

(2007-03-03 13:26:37)
标签:

旅行/见闻

分类: 新闻评论

文/秦昭

 

    曾经“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纽芬兰渔场,因为人类无节制的掠夺性滥捕,今日已如死水。

   

    从朗索欧梅多返回的途中,我们路过了一个小渔村。它可真是小啊,仅仅十来间简陋的房屋散落在一个不大的小海湾边上。要不是一座同样简陋但有模有样的小教堂将这几座房屋团聚在一起,它很难说是个“村子”。更让人感到不太寻常的是它的寂静。村子里不见一个人影,寥无声息。同样寂静的海湾小码头上底朝天扣着两条渔船,很久没有下过水的样子。只有在一座房子后面摊开的一条木架子上晾晒着不多的鱼干告诉我们这里还有人居住。这时候我们看到了这间木板房门前挂着的小牌子:海鲜便携快餐。正好是该吃晚饭的时候了,我们正在为沿途几百公里不见人烟,不知去何处解决肚子问题而发愁呢。早就听说纽芬兰是世界有名的渔场,到这里来吃几次地道的刚从海上打来的新鲜鱼虾自然是不能错过的机会。想到此,我们兴奋起来,赶紧把车停在小屋门口,敲门进去。

    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自我介绍名叫玛丽,热情又略带腼腆地向我们介绍她可以提供的快餐:煎鱼、炸墨鱼圈、龙虾三明治……我们有些迫不及待,每样都点上两份尝尝。玛丽立刻忙乎起来。然而情形与我们想象的有些不大一样。主人并不是取来从海上刚打捞上来的鲜鱼,而是转身打开一个饭馆厨房里常见的冷藏柜,从里面取出了冷冻的龙虾肉和墨鱼圈。

    我们不免有些扫兴,问道:“你没有刚捕捞上来的鲜鱼吗?”

    玛丽腼腆地笑了笑:“没有鲜鱼。我们不打渔了。”

    “纽芬兰人不打渔?”这个回答令人感到意外:“为什么呢?”

    “渔场关了,这里没鱼可打。这些冷藏的鱼虾都是我丈夫从批发商那里为我采购来的。”玛丽简单的回答让我们更摸不到头脑了。坐在玛丽小饭馆后面的露天野餐台上,面对晚霞染红的平静小海湾,我们吃着冻龙虾肉做的美味三明治,心里与其说是在渔场没吃到鲜鱼的遗憾,倒不如说是对纽芬兰没鱼可打的疑问。

    这个疑问一直跟着我离开了纽芬兰。当经过四处求索,终于明白了个中原委之后,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沉重。

    这是一个人类因贪婪而自食其果的悲剧故事。

    很多人可能还会记得,纽芬兰渔场是世界最著名的大渔场之一。十五世纪,当意大利裔的英国航海家约翰。卡伯首次航行到纽芬兰东部海域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这里的鳕鱼群稠密得令人吃惊。他曾经这样描述当时见到的情景:“这里的鳕鱼数量多得不需要用渔网。只要在篮子里放块石头沉到水中再提上来,篮子里就装满了鱼。”

    纽芬兰海域丰富得的鳕鱼资源从此吸引了欧洲各国的渔民前来捕捞。在其后的四百多年里这里成了来自爱尔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渔船的捕鱼目的地。作为他们的落脚点,纽芬兰岛沿岸一座座大小渔村建立起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几百年间纽芬兰海域传统的捕鱼方式是由较大的渔船运载数只小渔船到离岸较远的海域卸下小船。每只小船上有两到三名渔民。他们分头在附近撒网捕鱼。当小船满载后便驶回大船,卸下舱中的收获,然后再出发继续去撒网。一只小船每天平均往返两到三次。晚饭后渔民们还要在大船上将当日捕到的鲜鱼腌制起来保存。数日后大船也满载了,便驶回纽芬兰岛上的渔村。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除了捕鱼量适中外还有意避开了鳕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从而保证了鱼群数量的平衡。因此尽管几百年间欧洲多国和加拿大、美国的大量渔船持续不断地在纽芬兰海域作业,这里丰富的鳕鱼资源并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间,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被投入渔业生产,使捕鱼量大大增长。纽芬兰渔场也很快被这些所向披靡的机械化渔轮所占领。它们拖拽着血盆大口般的鱼网兜掠过海底,将所到之处的鱼类、贝类和海中软体动物一网打尽,然后在渔轮上用现代化冷冻技术就地将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这些现代化拖网渔轮夜以继日地连轴作业,不惧恶劣天气,也不顾鱼类的生息季节,它一个小时便可以捕捞上来两百吨鱼,是十六世纪一条传统的渔船在整个一个渔季里捕捞量的两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化工业让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呈现出一派火红的生产景象。

    然而当人类的贪婪被现代化技术武装起来以后,大自然便遭到了灭顶之灾。人类离自食其果的日子也不远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起,纽芬兰渔场的生产量开始从巅峰急速下降,1975年已经减少了百分之六十。1977年加拿大政府以保护本国渔业资源为由宣布了二百海哩领海权。这使得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渔船被排除到了大部分纽芬兰渔场之外。然而加拿大政府从利益出发,大力资助本国的渔业托拉斯集团。他们比外国的渔业公司更加贪婪,为获利更不择手段。不仅继续使用大型拖网渔轮,而且用更现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电子、声纳技术,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并且将这一海域的生态环境破坏贻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鳕鱼数量不到二十年前的百分之二,下降到了历史最低。加拿大人惊愕地发现:世界闻名的纽芬兰渔场已经几乎无鱼可捕了!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达了纽芬兰近海渔场的禁渔令,消减了绝大部分鳕鱼的捕捞配额。这一切使得经营了近五百年的纽芬兰第一大产业——捕鱼业顷刻破产,近四万名渔民失业。失去祖祖辈辈谋生手段的纽芬兰人被迫远走它乡。纽芬兰岛的人口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流失了百分之十以上。这还间接造成了岛上许多村镇的荒弃和不少家庭的破裂。而加拿大政府也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它不得不以每年四亿加元的《补偿计划》来解决纽芬兰失业渔民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加拿大政府和纽芬兰的渔民一起企盼着关闭渔场的举措能够在数年内帮助鳕鱼数量的恢复,重现昔日的繁荣。

    然而,大自然也展现出了无情的一面。2003年,在禁渔令实施了十一年之后,纽芬兰水域仍然如同死水,难见鳕鱼的身影。鳕鱼的数量在十一年的禁渔后不但没有恢复,反而在继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渔业部长不得不宣布彻底关闭全部纽芬兰及圣劳伦斯湾沿海渔场。

    无节制的掠夺性滥捕已使纽芬兰水域的大西洋鳕鱼遭到了灭顶之灾。生态环境的彻底破坏不仅使鳕鱼的生活习性改变,更致命的是发生了基因变异,使它们的生长、成熟和繁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昔日稠密得令人吃惊的纽芬兰鳕鱼群已一去不复返,举世闻名的纽芬兰大渔场成了地理教科书上翻过去的篇章。更值得让人深思的是,今日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多少地方正重复上演着纽芬兰渔场的悲剧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