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7期 <波希米亚专题> 十年布拉格

(2007-07-18 16:14:22)
分类: 新闻评论
文/韩葵
 

    十年浸泡在布拉格的美丽中,不必担心视觉疲劳——她的美丽还不断令我们不断惊诧。

 

    住过布拉格三处,北、东南和西部,每个地方出家门不远,都有山坡、树林、草地,甚至小溪、湖泊,春去秋来,层林尽染,渐变到不同颜色的树叶同时呈现在眼前,深深浅浅的绿、金红、紫红、金黄、亮黄、古铜,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红色的浆果,到了冬天,青青的草地依然很丰润。如同每个季节的降临伴随惊喜,对我来说生活十几年远远不能穷尽布拉格的美。

 

跟随“雄鹰”脚步:布拉格新城

    接到布拉格华人报纸《捷华通讯》编辑小陈的电话,说周末市中心有大游行,雄鹰体育协会(SOKOL)文化节开幕,不可错过。于是全家都从夏日的慵懒中兴奋起来,星期天早早到瓦茨拉夫大街占领好位置。

    像鼹鼠一样从地铁里钻出来,清晨的瓦茨拉夫大街,薄薄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一缕清爽的阳光斜照在青砖路面上,大街两旁都已经被彩带拦起来,穿着游行盛装的人们,三三两两吃早餐、休息,还有的在准备旗帜、器材。商店都没有开门,也没几个游人,难得清静,忽然感到和装满人的白天不同的空旷和自由。

    瓦茨拉夫广场一直向低处伸展750米,而广场宽度仅有60米,称作大街更为合适。大街两侧,全是时装店、酒店、旅行社、银行、赌场,许多建筑超过百年历史,新艺术风格居多,有种古典与现代同步的感觉。也在这个夏天,我帮朋友来买水晶耳环,匆匆走路之间,忽然见到一个头戴兔子耳朵,光溜溜套着紧身黑色胸衣和三角裤的男人,“花花公子”扮相,在一家餐馆的露天座旁边和客人聊天。赶紧举起相机拍照,那人还很配合,弄得我倒有点不好意思,事后想想,必定是餐馆招徕客人的奇招,要是被初次来到的游客碰到,难免会以为布拉格的生活光怪陆离。

    十点钟,鼓乐齐鸣,游行开始!街边早已经挤满了群众,因为超前一段距离,先听到由远而近的音乐,才迎来旗手和护旗。他们身穿深红色衬衫,驼色的西装像藏民那般掉着一支袖子,脚蹬高筒皮靴,黑帽上还插着一支羽毛。旗手比较年轻,身上背着一个皮套把旗杆的尾部固定住,四位护旗高矮不一,其中两位年岁很大,看来是以资格取人。后面几位白发老人,神采奕奕地平扯着捷克三色国旗。再后面是乐队,一个接一个方阵,分别是各地“雄鹰体育协会”成员,还有从海外分会赶来的。人们都兴高采烈,向观众大呼“NAZDAR”(亲密兄弟之间的招呼用语,嗨!),还一路分发彩旗和传单。每个协会的队伍,都会在各自的服装、道具,和出场设计上出点奇招,可爱的女孩子们,头戴蓝色蓓蕾帽,身穿小海军服,白色长靴,一边走一边玩耍手中的金属棒;少男少女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行进乐队奏乐、行进中的团体操,有些队伍显然是策划后的表演,有些像散步逛街的秩序,老人拉着小的,母亲推着婴儿,有些老头老太老得令人担心,还好像要实现什么似的忠实地随队前行,让人们不禁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后来我们的孩子参加了当地的皮划艇俱乐部,更加体会到当地人以玩儿的心情竞赛,而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来玩儿的境界,这才是体育之于每个人的真谛。

    “雄鹰体育协会”始于1862年,以体育教育组织的形象首创,是世界上同类组织中历史最悠久的。遍及捷克城乡的各个社区体育中心,都是该组织成员,有18万多名会员,从1882年起,到2006年,举办了十四届雄鹰体育文化节。创始人米罗斯拉夫·蒂尔(Miroslav Tyrs)采用古语“健康思想存在于与之匹配的身体中”,以及古希腊观念“形态之美和行为之善合一”作为协会的哲学理念,提倡纪律、平等、自由、博爱,他们那些座右铭令我们读来亲切,从语义上理解,有“人心齐,泰山移”,“不求知则不知,不去做则未果”“永远进取!永不满足!”,充分体现着阳光灿烂积极向上的精神,令人不得不对这个小民族肃然起敬。

 

查理大桥

    布拉格的地图上,有一条宽宽的弯弯的蓝色线路,穿过市中心,那是美丽的伏尔塔瓦河(Vltava),从南向北与易北河(Labe)会合。布拉格,最早就发源于伏尔塔瓦河两岸。不过,伏尔塔瓦河最近一次扬名,是在2002年夏天,中欧大雨,一百多年没见过洪水泛滥的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水灾”居然降临在眼前,其后抗洪救灾成了全城大事,特别是中心街区,那里地势最低,严重的地方,水淹没了二层楼,地铁、电车都中断了,很多人一、两个月没办法回家。刚一意识到洪水成灾,人们就不约而同把担心集中在一座桥上,连我们这些外国人也跟着紧张,那就是布拉格的经典——古旧、质朴,与金碧辉煌傲然对立的查理大桥。查理大桥的前身,1158年建成的欧洲第二座石桥犹滴桥,就于建成后约二百年毁于洪水,说到这里,不能不感叹查理四世,他居然抓住了那个时刻,1357年9月7日5点31分,为石桥奠基,有些时候可能不得不迷信一点,布拉格人认为按捷克书写时间的习惯135797531这样的数字回文可以佑护查理桥牢不可破,时间的循环象征着永无尽头。洪水退去,大桥安然无恙。虽然历经洪水的冲刷甚至战争洗理,查理大桥400年形单影只,650年岿然不动。

    如今桥面上手工艺小贩一字排开,人像和风景写生、泥塑和泥塑画、特色乐器演奏、提线木偶表演、民间首饰等等。有人评价,查理桥是“手工艺品小贩的天堂”。如果较真研究,他们的气质、装束,和作为,虽然是贩卖工艺品,仍然和大桥的格调格格不入,但是,当你自己也置身于这桥中,这些小贩便在你眼中,又同你一起溶入了风景。于是,我拍照的时候,很愿意把他们,连同周围的游客,都一起收进镜头,我觉得那样的桥才是活生生的。

    来过查理桥很多次,除了第一次游览,和专门陪着第一次来游览的朋友,我们自己每一次散步,几乎都只走到桥的一半,然后找个地方,斜依在被太阳晒得温温热热粗粗厚厚的石头桥栏上,感受丝丝缕缕凉凉爽爽的清风。看桥下伏尔塔瓦河上的浅水坝,使宽广的河面形成一道永远波动的浪纹,似乎岸边独坐的音乐巨匠斯梅塔纳(Smetana)抚弄琴弦,聆听他由于失聪而从未聆听过的巨作——我的祖国;看桥侧加固水坝的木栏,黢黑的颜色好像和大桥浑然一体,也要伫立千年;看木栏每只斜倚的木桩顶端,拖着一只只小憩的水鸟,仿佛着意列队;看河面上婀娜多姿的天鹅,时而翘首,时而俯盼,时而展翅飞翔……然后,望一望对面远处的桥塔,便折回来路。也许当我们有了时间,不再有旅人心境的时候,那份悠闲,便使我们少了探索的激情,却更可以品位桥上的风景,和桥上的思念。

 

老城广场

    十年前,在北京接待过一个德国朋友。他跟团来的,然后自己开溜,跟着我到处转悠,让我带他去“旧城”看。当时不懂,想想就把他带到前门的小街巷里,其实也不算错,不知道他找到想看的东西没有。后来看到欧洲的城市,百多年以前的城市范围,多半是现在市中心有古建筑的那一片,叫做“旧城”,或作老城。我们现在到其他城市,也通常是直奔旧城,看过旧城区,观光的基本任务就差不多完成了。

    布拉格的老城广场,曾经是叫做“老城(Staré Město)”的那个古市镇的中心广场,最早建于十一世纪,当时是个市集。从那时起,广场发展千年,市集还在,屋宇依然。如果把现在拍的录像换成黑白颜色,就令人感觉时光倒流。

    老城广场并不大,站在广场一角,一切尽收眼底,丰富而紧凑,宽阔而壮观,四周除了堪称经典的旧城市政厅、巴洛克式圣尼古拉教堂、哥特式泰恩教堂,洛可可式葛斯·金斯基宫殿等,还有南面每一座带有奇特图腾徽记的屋舍,石锺之屋、可怜人之屋、石牡羊之屋、金独角兽之屋、鹊鸟之屋、蓝星之屋和公牛之屋……,等待人们去探寻他们背后的故事。

    广场青砖铺地,屋宇林立,棕黑色木屋里贩卖着纪念品,闪烁着火焰的铁匠铺传来当当声响,大片的咖啡座酒座吸引着享受市中心高消费的游客们。观景马车选择这里作为总站,在广场一侧排列着,马儿们放松身段,穿戴古典的马夫们,一边伶俐地等着生意,还忙里偷闲拧开老式水龙头,打水饮马。

    也许卡夫卡经常在阴雨天在这里匆匆走进金独角兽之屋,即便来参加作家聚会,也还是掩饰不住周身散发的深邃和阴郁气质;如是盛夏偷闲,又逢阳光明媚,这里则快乐无比,甚至那些旧楼,都可以被当作童话里的彩色积木。要是赶在春夏季节的周末,一定会碰到或有组织,或即兴的演出。每到圣诞节,这里都聚满深棕色木屋的圣诞摊位,热卖烤肉肠、软糖、鲜巧克力、糖面卷、薄饼、炸油饼(langoa)这些传统的小快餐,暖胃的热葡萄酒,还有一些毛线织的冬帽、捷克水晶和木偶、圣诞装饰,铺满干草的马厩,巨型圣诞树高高竖起。虽然天气寒冷,人气仍然很旺。

 

被七把钥匙锁着的圣物

    最近一次去布拉格城堡,是和克拉拉相约。这个瘦弱的捷克女孩,偏爱亚洲文化,喜欢流浪,自学了中文,在云南生活过两年,现在做职业导游,经常带团去中国和南亚国家。克拉拉有时候把我当本地人一样,有时候又把自己当成显然的地主。一见面她就问我,知不知道捷克语布拉格就是阳光的意思?我笑了,这么一个充满春天气息的周末,站在布拉格河岸制高点,大片斜坡青砖地上,遥望浩瀚如烟红屋顶的梦幻城市,身上仿佛都披满了金色的阳光。

    这座鸟瞰呈一端宽一端窄的瘦梯形城堡,包括一座皇家宫殿,三个教堂,一座修道院。穿过总是映射着游人倒影的拱门,就几乎“撞到”圣·维塔教堂,这座中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于公元925年在捷克王朝圣瓦茨拉夫国王授意下始建,当时仅是一座圆形教堂。十世纪的时候,扩建成长方形教堂。到了1344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大举兴建哥特式教堂,查理四世也仍然在近年的民意测验中当选为“最伟大的捷克人”。他的父系是卢森堡家族,母系是捷克王族,舅父把王位传给父亲,查理四世又从父亲那里接棒,并于1347年赢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封号。他大半生居住在布拉格,给这座阳光城市带来了超过当时伦敦和巴黎的繁荣。他还有个嗜好——收藏,除了我们能想得到的珠宝藏品以外,他还收藏人骨,二百多块国王和圣徒的圣骨,都存放在大教堂里,和佛教中的舍利子有相似的意义。此后,大教堂的维修和扩建,一直连续下去。直到1929年共和国时期,才举行真正的完工典礼。

    教堂里还保存着三件圣物,王冠、金苹果,和权杖。每次帝王更替,王冠都要先回归瓦茨拉夫的头骨,每次都要由这位“永恒的先王”把王冠传给继任者。据说三件圣物被七把钥匙锁着,由四位最高级别的宗教人物,和三位最高级别的政府人物,分别掌管。

    “现在的总统是否戴过这顶皇冠呢?”

    “可总统只有一把钥匙啊!”

    圣·维塔教堂的飞扶壁、钟楼、双塔,为明显的哥特式风格,带有两只寓意亚当和夏娃方塔的圣乔治长方形教堂,则是罗马式建筑的典范。从跨越四个王朝的皇宫,可以看到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多个时代留下的多种建筑风格,而最后一位以布拉格城堡为皇家居所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鲁道夫二世,从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初,为这里留下了文艺复兴式建筑。布拉格城堡是一座随时光推进的城堡,认识了它,便如同认识了全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