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14年的抗日战争史上,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5月,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旋即长驱北上侵入中国滇西,妄图强渡怒江沿滇缅公路直逼昆明,进而威胁重庆,以实现其南北会合、灭亡中国的企图。
中国军队凭借怒江天堑扼制日军的进攻,阻敌于怒江西岸,毙敌2.1万多人,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滇西抗战中,有6万多中国军人阵亡。战争结束后,幸存的抗战老兵中的一些人就留在滇西这块热土上 。60年过去,今天仍健在的滇西抗日老兵不到300人,他们口述的历史,弥足珍贵。
永远的抗日老兵(上)
——中国远征军老兵采访手记
□吴有春
采访了72位健在抗战老兵。那是品尝心灵被炮火燃烧的滋味,那是以哭当歌的心旅。60多年过去了,仿佛远处青山还透着炮火的暗红,怒江峡谷还隐隐传来拼杀的嘶喊……
中国军队凭借怒江天堑扼制日军的进攻,阻敌于怒江西岸,毙敌2.1万多人,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滇西抗战中,有6万多中国军人阵亡。战争结束后,幸存的抗战老兵中的一些人就留在滇西这块热土上 。60年过去,今天仍健在的滇西抗日老兵不到300人,他们口述的历史,弥足珍贵。
□吴有春
采访了72位健在抗战老兵。那是品尝心灵被炮火燃烧的滋味,那是以哭当歌的心旅。60多年过去了,仿佛远处青山还透着炮火的暗红,怒江峡谷还隐隐传来拼杀的嘶喊……
耋之年。他们有的失聪,有的失明,有的失忆。但耳聋的说
一直听到枪炮声,失明的说还能看到当年的血色,失忆的
惟独记得昔日战争的惨烈……
松山之战,死人堆成山(小标题)
吴大先,87岁,住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原远征军第71军28师师部上等兵,参加过松山、龙陵、芒市战役。谈到攻松山、打龙陵的惨烈,他呈现一脸悲伤:“松山阵地上敌人的机关枪炸响成一片,朝上冲的士兵像滚豆一样滚下来……”“攻龙陵老东坡时,装着炸药的汽油桶从山坡滚下来爆炸开来,冲在半坡的一连弟兄活下来的只有七八人。”
孟存美,76岁,住隆阳区金鸡村。原远征军第71军28师84团1营2连上等兵。提到攻打松山的惨烈场面,他说现在还想都不敢想。“山头上双方死的人到处都是,转过来踩到的是死人,转过去踩着的还是死人,恐怕几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死人。”问他当时有何想法,他说:“根本来不及有想法。前面是敌人的火力网,身后有督战队的机枪,横竖退是死,冲也是死,倒不如冲上去死得光荣。”
李儒,85岁,原籍四川,战后落籍隆阳区金鸡村。原远征军71军1团1营1连排长,曾参加松山战役。他告诉我:“攻松山时,有时一个连打得只剩十来人,没死的也多半是腿打瘸,手打断的。死的多半是新兵,因为他们来不及好好训练就上了战场。当时负了伤我不知道,还继续往上冲,有弟兄喊:‘李排长,你挂彩了!’我一看一条腿都是血,忽然就昏倒了。”
杨徐(徐定良),85岁,原籍四川,战后落籍保山隆阳区金鸡郑官村。原远征军第36六师107团中士,曾参加高黎贡山战役。说起打仗死人,老人心情格外沉重:“攻打松山死的人实在太多了。尸体开始还埋埋,后来人死得太多,连掩埋都来不及。在连续不断的炮击下,尸体或被炸碎,或被掀起的土石块掩埋。”他说,面对尸横遍野的战场,早已绝了活的念头。
张金刘,84岁,原籍河南辉县,战后落籍隆阳区汉庄沙河村,原远征军106师某团1连士兵,参加过松山战役。他说他从河南灰县被抓兵后一直徒步到滇西,刚到就参加攻打松山。他们这批有百多人,可松山攻下来后只剩10多人,同村9人只有他还活着。
崔继荣,92岁,原籍河南镇阳,现住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原远征军第2军某部班长,曾参加松山战役。他对打仗的概括:“打仗就是‘死活’二字。不是死就是活。那时,我是生死都不管了,打到哪里算哪里,死活由命。怕死也得死,不怕死也许不会死。”最后,他还风趣地补上一句,“当年我要是死了,今天就不会麻烦着你们了。”谈论战场生死,他乐呵呵的,透着一种坚强人格。
98岁高龄的朱葛亮老人,河南省西花县小猪庄人氏,参加过不少战役,抗战结束后把家安在隆阳区汉庄沙河村。问起当年事,他什么都记不起,惟独只记得山山洼洼到处是枪炮声。他说“像是现在还在响着”。
李国成,84岁,原籍河南,战后落籍隆阳区蒲缥镇杨三寨。原远征军71军88师23团1营1连中尉排长,在上海、湖北孝感等地参加过对日作战。他带领的加强排,攻下松山后活着的不到一半。他说现在老了,什么都记不住,只是一闭上眼就看见那些死去的弟兄。
伍集元,85岁,原籍江西上高县,现住龙陵县象达街子。原远征军第2军9师25团1连准尉。去采访他时,他正一脸肃穆地端坐堂屋凝视着远山。原来,从这里可以看到当年与日军鏖战的地方。“大约是1944年6月,我连攻打大栗坡,连续几次攻击,人死多了,百多号人剩下不到一半。又补充人员继续攻,最后夺下阵地,只见碉堡内码着的是日军尸体,阵地上遍地是弟兄们的尸体。来不及挖坑掩埋,铲些黄土草草把尸体盖住。”他说敌阵地是拿下了,可一连人只能吃到5斤米的稀饭,饿着肚子熬到黄昏,却接到连夜支援三官坡的命令,连长说去了就有饭吃,于是他们饿着肚子赶了一夜。天刚亮,饥肠辘辘的士兵们又在霸王坡、三官坡与敌人交上火。
“后来攻打狗头坡,牺牲更惨。冲上去百多人,下来只几人。连长就是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当时我又困又是饿,正伏在背包上休息,有弟兄冲我喊‘连长负伤了’。我急忙跑去,见连长肚子被炸开,肠子流在外面,疼得人都变形了,‘实在受不了,快给补一枪!’我心如刀捅,可又怎忍心对连长开枪呢?不等抬到包扎所,连长就牺牲了。回到原地,我看见我的背包被敌机枪扫得稀巴烂。连长的死,把死神从我身边引开。”
施甸县摆榔乡下鸡茨村的杨正国、安在荣、五有赵、赵其贵、张小祥,是曾参加过松山、龙陵、芒市战役的老兵。可对当年情况却什么都回忆不起了,只是反反复复地说:打松山人死得太多了,死人堆死人,就是松山。
杨世雄,83岁,住隆阳区永昌镇。原远征军第71军军务处中尉参谋。说起马面关战斗的惨烈,他说:“人死得太多了。原先牺牲的弟兄,被夜间的大雪和落叶覆盖,后来的部队攻击时,四处踩到雪花覆盖的尸体。当时真的是不顾命了,只要不死就往上冲。”
吴大先,87岁,住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原远征军第71军28师师部上等兵,参加过松山、龙陵、芒市战役。谈到攻松山、打龙陵的惨烈,他呈现一脸悲伤:“松山阵地上敌人的机关枪炸响成一片,朝上冲的士兵像滚豆一样滚下来……”“攻龙陵老东坡时,装着炸药的汽油桶从山坡滚下来爆炸开来,冲在半坡的一连弟兄活下来的只有七八人。”
孟存美,76岁,住隆阳区金鸡村。原远征军第71军28师84团1营2连上等兵。提到攻打松山的惨烈场面,他说现在还想都不敢想。“山头上双方死的人到处都是,转过来踩到的是死人,转过去踩着的还是死人,恐怕几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死人。”问他当时有何想法,他说:“根本来不及有想法。前面是敌人的火力网,身后有督战队的机枪,横竖退是死,冲也是死,倒不如冲上去死得光荣。”
李儒,85岁,原籍四川,战后落籍隆阳区金鸡村。原远征军71军1团1营1连排长,曾参加松山战役。他告诉我:“攻松山时,有时一个连打得只剩十来人,没死的也多半是腿打瘸,手打断的。死的多半是新兵,因为他们来不及好好训练就上了战场。当时负了伤我不知道,还继续往上冲,有弟兄喊:‘李排长,你挂彩了!’我一看一条腿都是血,忽然就昏倒了。”
杨徐(徐定良),85岁,原籍四川,战后落籍保山隆阳区金鸡郑官村。原远征军第36六师107团中士,曾参加高黎贡山战役。说起打仗死人,老人心情格外沉重:“攻打松山死的人实在太多了。尸体开始还埋埋,后来人死得太多,连掩埋都来不及。在连续不断的炮击下,尸体或被炸碎,或被掀起的土石块掩埋。”他说,面对尸横遍野的战场,早已绝了活的念头。
张金刘,84岁,原籍河南辉县,战后落籍隆阳区汉庄沙河村,原远征军106师某团1连士兵,参加过松山战役。他说他从河南灰县被抓兵后一直徒步到滇西,刚到就参加攻打松山。他们这批有百多人,可松山攻下来后只剩10多人,同村9人只有他还活着。
崔继荣,92岁,原籍河南镇阳,现住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原远征军第2军某部班长,曾参加松山战役。他对打仗的概括:“打仗就是‘死活’二字。不是死就是活。那时,我是生死都不管了,打到哪里算哪里,死活由命。怕死也得死,不怕死也许不会死。”最后,他还风趣地补上一句,“当年我要是死了,今天就不会麻烦着你们了。”谈论战场生死,他乐呵呵的,透着一种坚强人格。
98岁高龄的朱葛亮老人,河南省西花县小猪庄人氏,参加过不少战役,抗战结束后把家安在隆阳区汉庄沙河村。问起当年事,他什么都记不起,惟独只记得山山洼洼到处是枪炮声。他说“像是现在还在响着”。
李国成,84岁,原籍河南,战后落籍隆阳区蒲缥镇杨三寨。原远征军71军88师23团1营1连中尉排长,在上海、湖北孝感等地参加过对日作战。他带领的加强排,攻下松山后活着的不到一半。他说现在老了,什么都记不住,只是一闭上眼就看见那些死去的弟兄。
伍集元,85岁,原籍江西上高县,现住龙陵县象达街子。原远征军第2军9师25团1连准尉。去采访他时,他正一脸肃穆地端坐堂屋凝视着远山。原来,从这里可以看到当年与日军鏖战的地方。“大约是1944年6月,我连攻打大栗坡,连续几次攻击,人死多了,百多号人剩下不到一半。又补充人员继续攻,最后夺下阵地,只见碉堡内码着的是日军尸体,阵地上遍地是弟兄们的尸体。来不及挖坑掩埋,铲些黄土草草把尸体盖住。”他说敌阵地是拿下了,可一连人只能吃到5斤米的稀饭,饿着肚子熬到黄昏,却接到连夜支援三官坡的命令,连长说去了就有饭吃,于是他们饿着肚子赶了一夜。天刚亮,饥肠辘辘的士兵们又在霸王坡、三官坡与敌人交上火。
“后来攻打狗头坡,牺牲更惨。冲上去百多人,下来只几人。连长就是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当时我又困又是饿,正伏在背包上休息,有弟兄冲我喊‘连长负伤了’。我急忙跑去,见连长肚子被炸开,肠子流在外面,疼得人都变形了,‘实在受不了,快给补一枪!’我心如刀捅,可又怎忍心对连长开枪呢?不等抬到包扎所,连长就牺牲了。回到原地,我看见我的背包被敌机枪扫得稀巴烂。连长的死,把死神从我身边引开。”
施甸县摆榔乡下鸡茨村的杨正国、安在荣、五有赵、赵其贵、张小祥,是曾参加过松山、龙陵、芒市战役的老兵。可对当年情况却什么都回忆不起了,只是反反复复地说:打松山人死得太多了,死人堆死人,就是松山。
杨世雄,83岁,住隆阳区永昌镇。原远征军第71军军务处中尉参谋。说起马面关战斗的惨烈,他说:“人死得太多了。原先牺牲的弟兄,被夜间的大雪和落叶覆盖,后来的部队攻击时,四处踩到雪花覆盖的尸体。当时真的是不顾命了,只要不死就往上冲。”
中国士兵血染河水,老百姓叫它“红河”(小标题)
许洪川,88岁,家住腾冲县和顺乡大庄村。他生长在缅甸。因为看到日军入侵缅甸后的残暴,他投奔中国远征军200师,在缅北仁安羌战斗中负过伤。后来护送戴安澜将军的灵柩,经野人山回到中国,参加过赛格战斗、松山战役。他说他在缅北差点就被炸死。那天他们遭到27架敌机的轰炸,眼看无地方可躲,他跟随几位弟兄跑到大青树下。可自己也不清楚为何又跑开了。结果,树下的弟兄被炸死。
“血流成河”并非战争的形容,而是战争的真实。81岁高龄的王美成老人说:反攻高黎贡山时,中国兵死太多了,西亚后面有条小河,曾经被血水染红,老百姓叫它“红河”。
魏珍贤,原籍四川省叙岭县,抗战胜利后落籍隆阳区永昌镇。原远征军第71军36师范108团3营9连班长,参加过腾冲游击战,斋公房战斗,松山战役等。他虽是91高龄老人,却仍然头不昏、语不乱。他清楚地记得,和日军打的第一仗,是从孩婆山攻过怒江去的。“日本人在对岸,攻过去后我班只剩3人,班长也死了。对岸刘营长叫号兵吹‘死不退’,我们靠着重机枪终于顶住了敌人的三次反攻。”他说,“开始要打仗时,心咚咚地直跳,可是一打起来,看着死了那么多的兄弟,眼睛红了,也就不晓得怕了。记得当时我背着背包往前冲,敌人机枪一梭子打在我背包上,打得我扑倒在地。是背包救了我。”
郑海彬,87岁,原籍四川富顺县,抗战后落籍隆阳区杏花村。原远征军第71军军部运输队战士,参加过松山战役。他回忆说,尽管逃兵抓回来要枪毙,但还是有人要逃。“当时我就想,能跑我也不跑了。要是个个都想跑,让日本人打进来,国家就完了。为了不亡国,要坚决和日本人打,死了就算球。”后来得知,母亲在他被征兵两个月后就气死了,留下5个没有父母的兄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也没有想过要逃跑,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说着,竟站起来,挺直腰板,朝我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你看,我像不像一个老兵?”我急忙站起,也还他一个军礼:“像老兵,你是真正的老兵!”
张德三,84岁,原籍四川内江,现住腾冲县和顺乡。他原是中国远征军新一军总队排长,在缅北沙河战斗中受伤被遗散后,只身逃回腾冲,险些被当作汉奸枪毙。现双目已失明。记忆中再也没有留下当年的任何情节,只是重复地给我们演示打机枪的动作,因为没有食指,只好用中指演示扣动板机的动作:“哒哒哒——,这是三发……”他的演示,让人感到战争留给人生的凄苦。
日军在怒江以西经过两年的苦心布防,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为此,远征军反攻付出了沉重代价。腾冲县马站乡西山脚村的抗战老兵谢大潘,至今还记得当年的一句顺口溜:“它的炮弹很凶,它的机枪火力猛,它的毒瓦斯气雾蒙蒙,它的飞机盘旋子弹来自空中,它的坦克直闯横冲,它的电网密无缝。”
许洪川,88岁,家住腾冲县和顺乡大庄村。他生长在缅甸。因为看到日军入侵缅甸后的残暴,他投奔中国远征军200师,在缅北仁安羌战斗中负过伤。后来护送戴安澜将军的灵柩,经野人山回到中国,参加过赛格战斗、松山战役。他说他在缅北差点就被炸死。那天他们遭到27架敌机的轰炸,眼看无地方可躲,他跟随几位弟兄跑到大青树下。可自己也不清楚为何又跑开了。结果,树下的弟兄被炸死。
“血流成河”并非战争的形容,而是战争的真实。81岁高龄的王美成老人说:反攻高黎贡山时,中国兵死太多了,西亚后面有条小河,曾经被血水染红,老百姓叫它“红河”。
魏珍贤,原籍四川省叙岭县,抗战胜利后落籍隆阳区永昌镇。原远征军第71军36师范108团3营9连班长,参加过腾冲游击战,斋公房战斗,松山战役等。他虽是91高龄老人,却仍然头不昏、语不乱。他清楚地记得,和日军打的第一仗,是从孩婆山攻过怒江去的。“日本人在对岸,攻过去后我班只剩3人,班长也死了。对岸刘营长叫号兵吹‘死不退’,我们靠着重机枪终于顶住了敌人的三次反攻。”他说,“开始要打仗时,心咚咚地直跳,可是一打起来,看着死了那么多的兄弟,眼睛红了,也就不晓得怕了。记得当时我背着背包往前冲,敌人机枪一梭子打在我背包上,打得我扑倒在地。是背包救了我。”
郑海彬,87岁,原籍四川富顺县,抗战后落籍隆阳区杏花村。原远征军第71军军部运输队战士,参加过松山战役。他回忆说,尽管逃兵抓回来要枪毙,但还是有人要逃。“当时我就想,能跑我也不跑了。要是个个都想跑,让日本人打进来,国家就完了。为了不亡国,要坚决和日本人打,死了就算球。”后来得知,母亲在他被征兵两个月后就气死了,留下5个没有父母的兄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也没有想过要逃跑,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说着,竟站起来,挺直腰板,朝我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你看,我像不像一个老兵?”我急忙站起,也还他一个军礼:“像老兵,你是真正的老兵!”
张德三,84岁,原籍四川内江,现住腾冲县和顺乡。他原是中国远征军新一军总队排长,在缅北沙河战斗中受伤被遗散后,只身逃回腾冲,险些被当作汉奸枪毙。现双目已失明。记忆中再也没有留下当年的任何情节,只是重复地给我们演示打机枪的动作,因为没有食指,只好用中指演示扣动板机的动作:“哒哒哒——,这是三发……”他的演示,让人感到战争留给人生的凄苦。
日军在怒江以西经过两年的苦心布防,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为此,远征军反攻付出了沉重代价。腾冲县马站乡西山脚村的抗战老兵谢大潘,至今还记得当年的一句顺口溜:“它的炮弹很凶,它的机枪火力猛,它的毒瓦斯气雾蒙蒙,它的飞机盘旋子弹来自空中,它的坦克直闯横冲,它的电网密无缝。”
酷;战争时期枪炮声暂寂的日子,无数生命要经受挑战极
限的煎熬,同样是一种残酷。皱纹如壑的老兵说,那份艰
难卓绝,不是亲历,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
衣衫褴褛,团长的裤子露出屁股(小标题)
张仁能,97岁,现住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他对当年参加滇西抗战的所情节都没有记忆了,甚至连自己原籍何处、今夕高寿几何都回答不出。惟独只会说“打日本人那阵,实在是太苦、太苦了”这么一句。
李贵先,80岁,住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 原远征军某部卫生大队担架员。他已记不清当年从火线抬下多少伤员,最不堪回首的是抬伤兵翻越高黎贡山。“翻越高黎贡山,活跳跳的人也会被冻死,何况奄奄一息的伤兵?我亲眼见着不少伤员走得出枪林弹雨,却挺过去天寒地冻的高黎贡山。”
由于运输困难,物资匮乏,抗战将士们经受的不仅是硝烟战火,更有饥饿严寒的威胁。施甸县摆榔乡摆榔村的李洪顺老人说:“当时多数时候是饿着肚子熬过来的。就是掺沙陈米也不是常有,还得找野菜填肚子。天天爬山越岭离不得草鞋,上面只是每月发些竹麻和布条,要穿草鞋自家打。竹麻、布条也没有时,只能用苞谷壳打草鞋,但穿不到一天就烂了。”正因为经历过这段艰苦岁月,属于村里特困户的他,对眼下的生活仍非常满足。用他的话说,“现在再差,粑粑面糊还能找得着吃,要比打日本那阵强几百倍。”
付心德,106岁,河南省襄城县人,现住龙陵县龙山镇大寨。1927年入伍并在传教医院学医,滇西抗战时为71军2野战医院中校军医。他说他清楚地记得:“攻打龙陵时,靠人背马驮粮食供给无法保证,战士们饿得吃生洋芋,吃树叶。衣裳烂得无法换,竟然连团长也是屁股露在外头。”
张仁能,97岁,现住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他对当年参加滇西抗战的所情节都没有记忆了,甚至连自己原籍何处、今夕高寿几何都回答不出。惟独只会说“打日本人那阵,实在是太苦、太苦了”这么一句。
李贵先,80岁,住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 原远征军某部卫生大队担架员。他已记不清当年从火线抬下多少伤员,最不堪回首的是抬伤兵翻越高黎贡山。“翻越高黎贡山,活跳跳的人也会被冻死,何况奄奄一息的伤兵?我亲眼见着不少伤员走得出枪林弹雨,却挺过去天寒地冻的高黎贡山。”
由于运输困难,物资匮乏,抗战将士们经受的不仅是硝烟战火,更有饥饿严寒的威胁。施甸县摆榔乡摆榔村的李洪顺老人说:“当时多数时候是饿着肚子熬过来的。就是掺沙陈米也不是常有,还得找野菜填肚子。天天爬山越岭离不得草鞋,上面只是每月发些竹麻和布条,要穿草鞋自家打。竹麻、布条也没有时,只能用苞谷壳打草鞋,但穿不到一天就烂了。”正因为经历过这段艰苦岁月,属于村里特困户的他,对眼下的生活仍非常满足。用他的话说,“现在再差,粑粑面糊还能找得着吃,要比打日本那阵强几百倍。”
付心德,106岁,河南省襄城县人,现住龙陵县龙山镇大寨。1927年入伍并在传教医院学医,滇西抗战时为71军2野战医院中校军医。他说他清楚地记得:“攻打龙陵时,靠人背马驮粮食供给无法保证,战士们饿得吃生洋芋,吃树叶。衣裳烂得无法换,竟然连团长也是屁股露在外头。”
饥寒交迫,人已到了没有想法的地步(小标题)
李明顺,97岁,原籍湖南赤阳县,现住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原远征军第2军76师某部班长,参加过松山战役、龙陵战役和芒市战役。在他的记忆中,“一生最苦的就是滇西抗战,滇西抗战最苦就是打龙陵的日子。经常饱一顿饿一顿,有时一顿只吃到一小碗洋芋。有时吃生苞谷,有时什么吃的也捞不到。有次我们班好不容易才搞到一点苞谷面,正生火准备搅面糊吃,日军一发炮弹落下,锅炸飞了,副班长也炸伤了。”问他那时的想法,他说那阵子人活在饥饿中,活在苦难中,已经到了没有想法的地步,“活也是了,死也是了,只有往前冲。”接着悄声告诉我:“尽管那样,我也不敢乱拿老百姓的东西,因为良心好,我才能活这么长。”
施炳安,80岁,原籍四川,战后落户隆阳区板桥镇左所下施家村。原远征军第36师某部士兵,参加过松山战役。他说“在敌占区打游击那阵,曾有过连续六天六夜没有好好地睡过觉。有天晚上,在老乡家火塘边,湿衣服脱下来烘着就睡着了,火星溅起来把脸烧起泡都不晓得。”
张品书,83岁,腾冲县马站乡三联村人。原远征军预备2师5团2营4连机枪手。他说,他穿上军装就编入预备2师在腾冲打游击。“记得有次,连天大雨,我们在林中宿营,竟找不到一巴掌干地方,只好爬到树上,用绳子将身子捆到树杆上睡觉。”
草鞋,可能是远征军战士重要的装备之一;打草鞋,也许是远征军士兵必会的一门手艺。隆阳区潞江乡石梯村的抗战老兵李文财说:“那时有空先忙打草鞋。如果没有一两双草鞋背着,那是最焦心的一件事。”
吴云春,79岁,住隆阳区瓦窑乡中河湾村。原中国远征军第71军传令兵,参加过松山战役。他天天跑路送文件,“平均每天要走120里路,一天两双草鞋还不够穿。”当年帮助中国作战的美国军人看到中国兵穿着草鞋,背着大刀,爬山如飞,特别能吃苦,伸出大拇指称赞:“顶好,顶好!”
在日军占领区,当年活跃着一支情报特工便衣队,他们面临的艰险不亚于作战部队。腾冲县腾越镇观音塘的卢彩文老人,就是当年便衣队中的一员。他说,当年受11集团军总部派往家乡腾冲活动,只给任务,没有经费,一切工作条件、工作关系要自己创造。要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工作,隋时都有被捕的危险。同组的一个成员,就因身份暴露死于敌人酷刑。好在卢彩文在身份将暴露时及早转移,逃过一死。昌宁县翁堵乡街下村的梅正国老人,当年就是化装便衣到腾冲送情报,身份暴露被8个鬼子追击,他跳入波涛滚滚的龙川江,鬼子在岸边看到他的草鞋,喊着“猪戛少”(日语,死了),停止了追击。正因为便衣隐藏着极大危险,腾冲县小西乡马常村的张有统老人,当年身为少尉特工,却在乡人面前不露一丝口风,连父母都不知道他是远征军。由于他经常混迹烟馆、汉奸之中,家人和乡亲们都在背后骂他“到外面读书回来变坏了!”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尽人皆知,然而,在听了远征军老兵们的述说后,我们还是一次次为日本鬼子骇人听闻的暴行而震惊!当年,正是这些暴行激起了中国远征军将士们的义愤,在滇西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空前惨烈的抗日斗争,付出了数倍于敌的伤亡代价,驱敌于国门之外。
战后,幸存的抗日老兵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却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对待。他们没有得到应得的荣耀,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如今,他们垂垂老矣,贫病交加。有人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有人在地上捡烟头抽……读到这些抗日老兵们的坎坷人生,令人不胜唏嘘。百姓心中有一杆秤,这些为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军人们,是永远的民族英雄。让我们向所有抗日老兵们致最崇高的敬意!
李明顺,97岁,原籍湖南赤阳县,现住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原远征军第2军76师某部班长,参加过松山战役、龙陵战役和芒市战役。在他的记忆中,“一生最苦的就是滇西抗战,滇西抗战最苦就是打龙陵的日子。经常饱一顿饿一顿,有时一顿只吃到一小碗洋芋。有时吃生苞谷,有时什么吃的也捞不到。有次我们班好不容易才搞到一点苞谷面,正生火准备搅面糊吃,日军一发炮弹落下,锅炸飞了,副班长也炸伤了。”问他那时的想法,他说那阵子人活在饥饿中,活在苦难中,已经到了没有想法的地步,“活也是了,死也是了,只有往前冲。”接着悄声告诉我:“尽管那样,我也不敢乱拿老百姓的东西,因为良心好,我才能活这么长。”
施炳安,80岁,原籍四川,战后落户隆阳区板桥镇左所下施家村。原远征军第36师某部士兵,参加过松山战役。他说“在敌占区打游击那阵,曾有过连续六天六夜没有好好地睡过觉。有天晚上,在老乡家火塘边,湿衣服脱下来烘着就睡着了,火星溅起来把脸烧起泡都不晓得。”
张品书,83岁,腾冲县马站乡三联村人。原远征军预备2师5团2营4连机枪手。他说,他穿上军装就编入预备2师在腾冲打游击。“记得有次,连天大雨,我们在林中宿营,竟找不到一巴掌干地方,只好爬到树上,用绳子将身子捆到树杆上睡觉。”
草鞋,可能是远征军战士重要的装备之一;打草鞋,也许是远征军士兵必会的一门手艺。隆阳区潞江乡石梯村的抗战老兵李文财说:“那时有空先忙打草鞋。如果没有一两双草鞋背着,那是最焦心的一件事。”
吴云春,79岁,住隆阳区瓦窑乡中河湾村。原中国远征军第71军传令兵,参加过松山战役。他天天跑路送文件,“平均每天要走120里路,一天两双草鞋还不够穿。”当年帮助中国作战的美国军人看到中国兵穿着草鞋,背着大刀,爬山如飞,特别能吃苦,伸出大拇指称赞:“顶好,顶好!”
在日军占领区,当年活跃着一支情报特工便衣队,他们面临的艰险不亚于作战部队。腾冲县腾越镇观音塘的卢彩文老人,就是当年便衣队中的一员。他说,当年受11集团军总部派往家乡腾冲活动,只给任务,没有经费,一切工作条件、工作关系要自己创造。要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工作,隋时都有被捕的危险。同组的一个成员,就因身份暴露死于敌人酷刑。好在卢彩文在身份将暴露时及早转移,逃过一死。昌宁县翁堵乡街下村的梅正国老人,当年就是化装便衣到腾冲送情报,身份暴露被8个鬼子追击,他跳入波涛滚滚的龙川江,鬼子在岸边看到他的草鞋,喊着“猪戛少”(日语,死了),停止了追击。正因为便衣隐藏着极大危险,腾冲县小西乡马常村的张有统老人,当年身为少尉特工,却在乡人面前不露一丝口风,连父母都不知道他是远征军。由于他经常混迹烟馆、汉奸之中,家人和乡亲们都在背后骂他“到外面读书回来变坏了!”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尽人皆知,然而,在听了远征军老兵们的述说后,我们还是一次次为日本鬼子骇人听闻的暴行而震惊!当年,正是这些暴行激起了中国远征军将士们的义愤,在滇西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空前惨烈的抗日斗争,付出了数倍于敌的伤亡代价,驱敌于国门之外。
战后,幸存的抗日老兵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却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对待。他们没有得到应得的荣耀,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如今,他们垂垂老矣,贫病交加。有人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有人在地上捡烟头抽……读到这些抗日老兵们的坎坷人生,令人不胜唏嘘。百姓心中有一杆秤,这些为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军人们,是永远的民族英雄。让我们向所有抗日老兵们致最崇高的敬意!
前一篇:丹麦,文明样板国
后一篇:永远的抗日老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