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寻梦

标签:
摄影旅游慈城手工艺品天宫之城黄永松汉声出版 |
分类: 紫悦出行 |
资料记载:慈城地处东海之滨,姚江之畔,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史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城——勾余”,这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后改称“句章”。至唐开元26年设慈溪县,因县城建此取名慈城。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沉淀,慈城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以古县衙、孔庙、校士馆、冯俞宅、甲第世家、符卿第等古建筑为标志,城内留存官宦宅第、祠堂牌坊、学宫书院和粉墙绮窗,文物古迹众多,历史遗迹丰厚,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
一直想象有一座城市,距离都市不远,却如世外桃源般叫人沉醉。古旧的房屋,安静的小巷,空气清新,有绿树小山,还有镜泊湖水,还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曾经去过的周庄等古镇,都早已成为商业景点,去过一次就没有再去的欲望。北方的小城又不如江南小镇的精致,娟秀。若去也就是看看远山近水,与家人朋友一起吃顿山菜野味,没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当那天黄永松老师在良友会馆跟大家分享慈城的小短片时,我就被那些画面吸引住了。黄老师说,慈城距离上海其实很近,开车下了跨海大桥就到了。大概时间2个多小时。
我在脑海中挣扎。去还是不去?若回到北京,再想去慈城,就是一个遥远的计划了。而现在身在上海,去,就是2天之内可以完成的计划。我用寻求的眼光看看J,他说:去!
于是我们立即问即将启程返回慈城的黄老师:我们可以跟你一起去吗?黄老师说:欢迎!
就是这么简单。30分钟不到,我们就开车前往慈城。由于车内的GPS是老版本,我们没上得了跨海大桥,从宁波市穿行到了慈城。耗时4小时。
一进入慈城古镇,四周的喧嚣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清道观的静谧,清新的空气,叫我们耳目一新。清道观的住宿房间看似简单,却设计合理,装修精致。略作整顿,我们前往黄老师已在等候的走马楼一起晚餐。同去的还有来自苏州的几位老师。
去餐厅的路上,几乎没看到什么行人。只有古旧的房屋和参天的大树。天色渐暗,看不清太多景观,心却出奇地安静。
走马楼是慈城很有名的餐厅,自己研磨的豆腐,自己酿造的杨梅酒,很多宁波特色。杨梅酒入口甜酸,却是白酒炮制,一杯下肚我就眩晕起来,于是再不沾酒,只喝饭店自己磨的豆浆。。
对我这很想四处走走看看的人来说,吃饭的时间有点过久~~
饭后,黄老师请喝茶。
慈城的夜晚还不算冷,走进餐厅附近的宝善堂。一炉熊熊燃烧的篝火正等着我们!
这样的画面,该是多年后也依然记得吧!围坐篝火边,浅淡地聊天,呼吸得到清凉的夜晚空气,抬头看得到月朗星疏。
早早就睡了,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我们在听的到虫鸣的夜晚心无杂念地睡了。
早晨起来,黄先生已在餐厅等侯。
清粥小菜吃的格外爽口。饭毕,我们趁着大家还在吃饭聊天,沿着清道观的石阶上山。雾气正浓,让清道观染上几许仙气。
然后,我们就去了此行最想去的地方:天宫之城。
这是黄老师与慈城合作的推广计划:慈城,即母亲之城。他们在城中心做了几处展馆,将象征母亲的手工艺作品展示出来。
我真的想起了我的姥姥,我的妈妈。她们都是当年的巧手。刺绣、编织、剪纸。。。。无不精通。听妈说,姥姥是那个年代绣花最好的女子。我儿时枕的枕头两侧,都是姥姥绣的花。
到了我们这一代,别说这可贵的手工艺制作,就是缝个扣子,都笨手笨脚。
手工染织的花布,点亮了整个视线。
手工缝制的被子,最喜爱这艳丽的颜色。
精细绣品的嫁衣。可想当年的新嫁娘,一针一线里溶进了多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80多岁的婆婆,用别人剪剩下的纸,做出了这样绚丽的一幅画面。
民间辟邪的形态各异的布老虎
栩栩如生的布艺水果,连看了照片的我妈都以为是真的
景德镇的青花瓷展
还有紫砂壶
短片叫我们惊叹,原来一只工艺精湛的紫砂壶是这样做出来的。
还有蜡染布
那么繁杂的工艺,却只能称为土布,我是觉得很可惜。
参观之余,我们深深认识到民间手工艺之伟大,可如果社会不重视,国家不重视,是不是就眼睁睁地失传了呢?
我曾经问过妈:家乡的人还在刺绣吗?妈问了还在家乡的姨,她说,大家都外出打工啦!没有人刺绣了。。。。
我们怎样才能在崇尚国外名牌的时候,也为中国的手工艺出一份力?
我很想找到这些依然在坚持的人。
如果谁有这方面的资讯,请给我留言。谢谢啦!
照片:我,慈城镇长郑总,黄永松老师,汉声北京公司温总,J
去慈城的时间很短。
记忆却非常美好。
慈城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慈城的政府很通达,他们知道自己的观点,见识都有限,于是请了在中国出版界,国际设计界都很有名的黄永松老师来做整体规划。于是有了天宫之城,于是每一点策划都落到了实处。处处体现细节美。
一直对手工艺感兴趣的我,此行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中国手工艺品的传承,是我们的使命。
感谢黄老师,是他一直担当着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中国传统工艺的使命。
汉声出版,一直在出版类似的书籍。
黄永松,台湾著名出版人,设计家,中古乡土文化遗产积极的抢救者。创办《汉声》杂志30余年,遍走中国田野乡间调查,采集“中国的”、“传统的”、“活生生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努力建立一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编著设计《汉声》英文版60余期,中文版130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