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紫悦与高尔夫 |
上海的朋友来京,我舍去星期天的休息,陪他走访了几个高尔夫业内人士.
毕剑萍.天一体育休闲俱乐部执行董事.天一高尔夫少年队领队.
见过几回,我都不知道她多大年龄.因为从外形看,她身材高挑,穿短裤着无袖的T恤.四肢矫健有力,裸露的肌肤有太阳晒过的痕迹.素净着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声音柔和动听.但从经验看,她球龄10几年,能打80杆左右,最近居然打出76杆的成绩.而且说起管理经验,她头头是道,并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毕姐姐除将一个练习场和小九洞经营得有声有色外,还组建了少年高尔夫球队.目前球队有2000个孩子.她说,我也许没有力量培养出老虎那样的世界顶级选手,但如果我在孩子们成长的时候,就把高尔夫的理念和礼仪传输给他们,让他们懂得怎样打高尔夫.也许中国高尔夫在10年后,20年后有一个大的飞跃,这也算是我做出的一点成绩了。
很多人是没有年龄的.他们一直不断学习,追求进步,并心态积极健康.阳光在他们身上留下抹不去的烙印.从里到外.
詹国勇.万柳高尔夫球场老总.业内资深职业经理人.
万柳是北京少有的几个赢利的球场之一.说起销售,詹总很是自豪:推销会员卡,我没有用过一个SALES,不管朋友给我推荐时说那人有多么高超的推销技巧.我相信,他能推销掉的,我们一定也能做到,他推销不掉的,我们也推销不掉.如果球场不是靠做服务吸引会员,只是卖掉一张卡又有什么意义呢?
聊天的几个小时,詹总跟朋友聊起经营管理,聊起用人策略,聊起中国高尔夫的现状,可谓非常投缘.他说起北京高尔夫行业的不规范,叹气说道:不瞒你们说,我去年的人才流失率是100%.中高级人才谁也挖不走,但下面的人却总是被其他球场的管理者以高薪诱惑,让我很是难受.而且这也不只是我这里的问题,你要是留意,就发现2年时间,那些经理人不知道换了多少家.
对目前已有的几家高尔夫学院,詹总也表现出忧心忡忡:办学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级管理者,可要是赚钱的欲望太强烈,目的太明显,甚至到衣服都不穿的地步,那我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告别了詹总,走出万柳,外面下起了雨.我们计划还要去太伟.我有些担心,不会真下起天气预报所说的暴雨吧?
去太伟要经过八达岭高速.上了高速,车速快了很多.我歪着脑袋居然睡着了.这几天是有点累啦!
陆斌.太伟高尔夫球场的副总.
也曾见过.知道他经常会写一些关于管理,规则方面的文字.
再次见到,看到他气色好了很多,细问之下,才知道是身体一直不好,吃了几个月中药,调养过来了.
除了经理人必备的管理知识,陆总平时还喜欢研究哲学,中国古文学,绘画等.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忙,除了工作,还要读这个课程,那个学科,他说,想趁着这几年多学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算是圆了一直都藏在心底的梦.
很多人在工作以后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很多人为了升职加薪而学习.这些,我都觉得很正常.但对这些工作之余,依然执着于自己的爱好的人,我总是心怀钦佩.他们不惟利是图,但也绝不慢怠自己的工作.
从太伟出来已经是下午5点多,雨依然在淅沥沥地下着.低洼的路面又积起一潭一潭的水,车过处,水花漫过窗户.
想起詹总说,高尔夫行业,其实比任何服务行业都应该高出一个层次.它不仅仅是球童的培训.它包含很多内容:餐饮,销售,住宿,球场管理,草皮维护,或者,还有房地产......这么复杂的行业,若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还不提高,那.......
再想想今天见到的这三个管理者.他们都担负着高尔夫管理者的角色.他们的个性完全不同,
他们又都怀揣相同的使命.如果中国高尔夫经理人都象这样,那还愁这个行业不腾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