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进藏日记(过去的故事) |
昨天跟顿珠约好今天去纳木错。
纳木错一路都是新修的公路,路况好,省车省油。出租车也能走。相比之下顿珠的车好,价钱也比别人贵些。但是用熟了,知道他不会要得离谱,就还是用了他的车。况且昨天的天葬,若不是他的努力,任是花多少钱,也是看不到的。
这两天夜里几乎没下雨,于是大早就出了太阳。显得天高云淡。
我们走的是青藏公路,一路上风光旖旎,道路平坦。心情也跟着清爽无比。
望不到尽头的青山和顿木河伴随了我们一路。
这应该是我们除了遥远的阿里和必须徒步前往的墨脱外最后一个可去的景点了。加上后天就是四十大庆,城里四处戒严,外出也不方便,我跟鹏开始计划回去的时间。
三天内拉萨到北京的飞机全部满座,我们决定先飞成都,从成都回京。
算一算,在西藏的时间已是12天,加上回去的时间,正好14天,与我们预计的15天正好吻合。也算是合理计划。
如此算来,今天也是在藏的最后一天了,最后一天,去西藏最美的地方,留下最美好的记忆。这样的计划,实在是天遂人愿。
纳木错是世界上第二大咸水湖,是传说中的圣湖,神湖。海拔近5000米。来之前看过别人拍的照片,蓝天与碧水相连,清澈得看得见湖水的底部。堪称人间仙境。
不知道我们今天是否能如愿看到这样的美景。
车至帕玛拉,远远地看见碧绿的湖水如一条玉带,与天,山相连,云层贴着湖面,感觉象是到了天边。
风很大,下来拍照时,衣服被风吹得鼓鼓的,两人之间说话也听不到。满耳朵是呼呼的风声。
沿着盘山公路下了山,眼前开始开阔起来。公路两边是平坦的草原。远处青山环绕,成群的牛羊散落在绿草间,象是星星点点的棋子。大团的云在蓝天上浮动。一片乌云飘到车顶上方,竟下起了疾雨。雨一直跟着车走。而远方的草地与青山,却被阳光普照。
全速前进,逃开那块乌云,又是在干燥的路面行驶了。
纳木错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天地是一片蓝,隔岸看得见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连绵不断。
因为四十大庆控制游客进藏的人数,来这里旅游的人也比平日少了许多。成团的人下了大巴,大多站在水边留几张影,走走站站就回去了。
我和鹏为了能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我们选择了骑马上山。两匹棕马驼着我们上路了。鹏学过骑马,马儿在他的指令下要快就快,要慢就慢。于是马夫很高兴地任由鹏自己驾驭。我曾经被马摔过,还是有些胆怯,马夫便拉着马儿的缰绳走在前面。晒得黝黑的马夫勉强听得懂汉语,连比划带说,我们也才明白他在向我们推荐,站在山上,三面都可以看到纳木错的美景。
马儿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上坡,在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上,马也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走了半段路,一个马夫看鹏驾马上坡也熟练自如,就乐得偷闲,背着手下山休息去了。只剩下一个马夫牵着我的马,时不时笑着瞄一眼鹏。
纳木错的气候多变,白天艳阳高照,晒得人穿了外套也觉得热,但天黑气温就急剧下降,可能会到零下几度。所以这里的藏民即使在炎热的中午也穿着棉的藏袍,感觉到热,也仅仅把棉袍的胳膊脱下,扎在腰间。
给我牵马的马夫穿着黑色的棉袍,扎在腰间的衣袖拖在地上,我提醒他,他也只是回头笑笑,依然拖着衣袖走在前面。藏族的男人也梳长长的辫子,印象中看书上写过,他们很旧才会梳洗一次,所以马夫的辫子蓬乱,没有光泽。
倒是耳朵上那两颗绿松石配红珊瑚的耳环,耀眼美丽。
登高远眺,眼前的美景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纯净的湖水湛蓝宁静,湖水的上端,白云轻盈地在蓝天上飘浮,不断变换形状。阳光映在湖面上,那种蓝蓝得纯粹,蓝得彻底。远处巍峨连绵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如一个生死相依的恋人,忠实地守侯在纳木错身边。耳边仿佛传来嘹亮的藏歌,穿透云霄。
雪山,湖水,蓝天,还有那不远处低头吃草的牛羊。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看起来是如此神圣。
各个角度都拍过后,我们发现相机的内存不够了。在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不论你身在何处,闭上眼睛可以听到神灵的呼唤,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天地间的美景。当种种感受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和形容,就只要有不停地按下手中的快门。抓住目力所及的每个瞬间。
返回的途中,鹏开始感慨:多看几眼吧,再想看,就只有在照片里了。
于是我也心生留恋。
从进入西藏的那一刻起,心灵的净化和释放在不知不觉中和日月一起升升落落。过往的浮华生活都如同浮光掠影,遥远而又不确定。只有这一刻是真实的。眼睛看到的一切和双手触及的一切。
晚上我们又去了玛吉阿米。等菜的时候,我和鹏开始翻看那一摞摞的留言本。很多初到拉萨的人和即将离开的人在上面尽情演绎自己的欢喜与伤悲。那些迷失了自己或遗失了感情的人写着伤感而动情的句子。他们企图在这里找回自己,在这里释放自己。
我没有什么可写的。该留的,我都留在自己的心中,留在这个笔记本上,留在相机的镜头里。我看一眼对面的鹏,他微笑着看着那些笔记本,然后对我说,吃饭啦~
我也将那些本子放在一边,笑着说:吃饭。
此行无憾。
明天我们将飞往成都,然后从成都回京。
纳木错一路都是新修的公路,路况好,省车省油。出租车也能走。相比之下顿珠的车好,价钱也比别人贵些。但是用熟了,知道他不会要得离谱,就还是用了他的车。况且昨天的天葬,若不是他的努力,任是花多少钱,也是看不到的。
这两天夜里几乎没下雨,于是大早就出了太阳。显得天高云淡。
我们走的是青藏公路,一路上风光旖旎,道路平坦。心情也跟着清爽无比。
望不到尽头的青山和顿木河伴随了我们一路。
这应该是我们除了遥远的阿里和必须徒步前往的墨脱外最后一个可去的景点了。加上后天就是四十大庆,城里四处戒严,外出也不方便,我跟鹏开始计划回去的时间。
三天内拉萨到北京的飞机全部满座,我们决定先飞成都,从成都回京。
算一算,在西藏的时间已是12天,加上回去的时间,正好14天,与我们预计的15天正好吻合。也算是合理计划。
如此算来,今天也是在藏的最后一天了,最后一天,去西藏最美的地方,留下最美好的记忆。这样的计划,实在是天遂人愿。
纳木错是世界上第二大咸水湖,是传说中的圣湖,神湖。海拔近5000米。来之前看过别人拍的照片,蓝天与碧水相连,清澈得看得见湖水的底部。堪称人间仙境。
不知道我们今天是否能如愿看到这样的美景。
车至帕玛拉,远远地看见碧绿的湖水如一条玉带,与天,山相连,云层贴着湖面,感觉象是到了天边。
风很大,下来拍照时,衣服被风吹得鼓鼓的,两人之间说话也听不到。满耳朵是呼呼的风声。
沿着盘山公路下了山,眼前开始开阔起来。公路两边是平坦的草原。远处青山环绕,成群的牛羊散落在绿草间,象是星星点点的棋子。大团的云在蓝天上浮动。一片乌云飘到车顶上方,竟下起了疾雨。雨一直跟着车走。而远方的草地与青山,却被阳光普照。
全速前进,逃开那块乌云,又是在干燥的路面行驶了。
纳木错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天地是一片蓝,隔岸看得见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连绵不断。
因为四十大庆控制游客进藏的人数,来这里旅游的人也比平日少了许多。成团的人下了大巴,大多站在水边留几张影,走走站站就回去了。
我和鹏为了能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我们选择了骑马上山。两匹棕马驼着我们上路了。鹏学过骑马,马儿在他的指令下要快就快,要慢就慢。于是马夫很高兴地任由鹏自己驾驭。我曾经被马摔过,还是有些胆怯,马夫便拉着马儿的缰绳走在前面。晒得黝黑的马夫勉强听得懂汉语,连比划带说,我们也才明白他在向我们推荐,站在山上,三面都可以看到纳木错的美景。
马儿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上坡,在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上,马也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走了半段路,一个马夫看鹏驾马上坡也熟练自如,就乐得偷闲,背着手下山休息去了。只剩下一个马夫牵着我的马,时不时笑着瞄一眼鹏。
纳木错的气候多变,白天艳阳高照,晒得人穿了外套也觉得热,但天黑气温就急剧下降,可能会到零下几度。所以这里的藏民即使在炎热的中午也穿着棉的藏袍,感觉到热,也仅仅把棉袍的胳膊脱下,扎在腰间。
给我牵马的马夫穿着黑色的棉袍,扎在腰间的衣袖拖在地上,我提醒他,他也只是回头笑笑,依然拖着衣袖走在前面。藏族的男人也梳长长的辫子,印象中看书上写过,他们很旧才会梳洗一次,所以马夫的辫子蓬乱,没有光泽。
倒是耳朵上那两颗绿松石配红珊瑚的耳环,耀眼美丽。
登高远眺,眼前的美景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纯净的湖水湛蓝宁静,湖水的上端,白云轻盈地在蓝天上飘浮,不断变换形状。阳光映在湖面上,那种蓝蓝得纯粹,蓝得彻底。远处巍峨连绵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如一个生死相依的恋人,忠实地守侯在纳木错身边。耳边仿佛传来嘹亮的藏歌,穿透云霄。
雪山,湖水,蓝天,还有那不远处低头吃草的牛羊。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看起来是如此神圣。
各个角度都拍过后,我们发现相机的内存不够了。在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不论你身在何处,闭上眼睛可以听到神灵的呼唤,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天地间的美景。当种种感受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和形容,就只要有不停地按下手中的快门。抓住目力所及的每个瞬间。
返回的途中,鹏开始感慨:多看几眼吧,再想看,就只有在照片里了。
于是我也心生留恋。
从进入西藏的那一刻起,心灵的净化和释放在不知不觉中和日月一起升升落落。过往的浮华生活都如同浮光掠影,遥远而又不确定。只有这一刻是真实的。眼睛看到的一切和双手触及的一切。
晚上我们又去了玛吉阿米。等菜的时候,我和鹏开始翻看那一摞摞的留言本。很多初到拉萨的人和即将离开的人在上面尽情演绎自己的欢喜与伤悲。那些迷失了自己或遗失了感情的人写着伤感而动情的句子。他们企图在这里找回自己,在这里释放自己。
我没有什么可写的。该留的,我都留在自己的心中,留在这个笔记本上,留在相机的镜头里。我看一眼对面的鹏,他微笑着看着那些笔记本,然后对我说,吃饭啦~
我也将那些本子放在一边,笑着说:吃饭。
此行无憾。
明天我们将飞往成都,然后从成都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