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旧教科书
(2011-02-14 19:46:41)
标签:
文化 |
分类: 美的历程 |
南方朔/文
以前在大学念书的时候,系图里有好几本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所用的旧教科书。
这几本《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微积分》的旧课本,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完全没有参考的价值。它们静静躺在图书馆的角落,借阅登记卡上没有被借出过的纪录。有次,我偶然发现到这几本书,在好奇的翻动中,第一次触及到了历史的坎坷--历史原来是可以触摸的。 那几本书的纸质都极端粗糙,与我们祭祀用的银纸相差无几。由于纸质粗糙而厚,一本三百多页的教科书,感觉上彷佛有七、八百页那么厚。它的纸面不平,到处都是凸起的小团块,一经翻动,团块掉落,印在上面的字即告消失,彷佛开了一个个小天窗。
我有一套光绪年间的《增补事类统编》,总计四十册,虽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因纸质绵软细腻,至今仍然可读,它们比起西南联大的教科书好了太多。 但尽管如此,那几本旧教科书上仍然画着密密麻麻的红线,显示以前的确有一个或许多买不起课本的学生将它借去用心阅读。西南联大是李政道、杨振宁们的时代,他们就是读着这种课本长大的。 透过那几本旧教科书,我对四 年代有了更多心领神会的理解。
书是历史的痕迹,单单它的物质性里,就已浓缩着过去。但不幸的是,有次我去系图,却发现它们已被撤走,赶忙去问管理员,答案是"被清理掉了"。我为这几本书黯然了许多年,因为,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看过任何一件足以说明那个时代的对象。前几年,有一位印度朋友送我一套他们所办的刊物,那份刊物有全球知名度,但无论纸张和印刷都极粗劣,可是比起西南联大那几本教科书,仍然好得太多。
西南联大代表了艰苦和坎坷。 也正因此,遂使我对鹿桥的那本小说《未央歌》,始终有着独特的情结。当时,《未央歌》仍未在台湾再版,学校的总图书馆里有一本大陆的原版,大家都耳闻其名,要排队好几个月才轮到借阅的机会。《未央歌》写西南联大的小男小女,它温馨可爱,可是连一点点时代的信息都未曾在书中出现。看着《未央歌》,想着西南联大那些教科书,到底哪个西南联大才是真正的西南联大?
梁实秋写文章很少写实景实况,但在《雅舍小品》里他写西南联大教书的那个时代,多少也还透露出一点时代的讯息,太写实和太不写实,都是矫情,鹿桥是后者。 而我则始终怀念那再也看不到的旧教科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