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足球输球之“正面效应”

(2019-03-27 19:36:58)
中国足球输球之“正面效应”


    题目非低级红、高级黑,而是“实话实说”、“有一说一”。

40年输球如一日,巴西、德国、英格兰那般强队就不提了,连阿联酋、科威特、叙利亚、约旦、乌兹别克斯坦、泰国、也门、巴勒斯坦、香港……不入流队都见谁输谁。昨晚,希丁克所率“U23未来之中国队”更差一点点就前所未有输给“亚洲四流队”马来西亚。

“裤衩都输掉了,破腚都露出来了”,还有哪门子“正面效应”?

凡事皆有因(everything has a reason),足球也不例外。凡事(包括最坏的事)皆有正面效应,中国足球当然更无法例外。

没有死亡,也就没有生命;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堂;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和平;没有大洪水,就不会有大禹治水;没有地震,就不会有东非大裂谷、人类就不会从树上下来行走;没有原子弹,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尽早结束;没有艾滋病,人类可能早已泯灭于酒池肉林;没有豺狼虎豹猎杀,羚羊角马斑马水牛很可能变成养尊处优的老弱病残一族;没有负,就没有正;没有惨败,就学不会获胜……   

但为什么中国足球几十年一直输,从惨败走向更惨败,却从未学会获胜?

中国足球惨败在球场上,却“获胜”在场外。

获胜?在哪?场外何处?

若非中国足球输的如此难堪,就不会有教育部三年前为中小学“紧急”增加一节体育课;中国足协——一个局级单位,就不会如此开放,就不会对待批评抱有闻过则喜的宽阔胸怀;中国体育观念就不会如此快的向“去金牌化”转化。

而这仅仅还是中国足球输球“积极意义”的“短期效应”,与之相关联的“长期效应”则是:中国教育的彻底改革;所有管理部门对待批评态度的彻底转变;中国人体育和健康观念彻底改观、彻底融入世界潮流。

稍微展开来说。

中国中小学生学业、作业不堪重负,体育课、体育活动太少,导致青少年体质羸弱,近视眼、肥胖增多,肺活量、力量、奔跑能力下降凡几十年愈演愈烈、积重难返,但却是足球输球倒逼“从娃娃抓起”,倒逼教育部在几十年如一日小学每周三节、初中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终于“壮士断腕”般各增加了一节。

讲个亲历的事,几年前校园足球如火如荼时,教育部校园足球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我问了个“中小学何时能增加体育课”的问题,教育部某处级干部面露难色,答曰,此事非同小可,很复杂,“不可曰”……但几天后,教育部长袁贵仁即宣布:立即增加一节体育课,这节课还必须专门给足球。

没中国足球输球之强力“倒逼”,是否这要等到猴年马月?

别小看这一节体育课,这是一次“撬动”,撬动的是中国教育几十年、甚至上千年“重文轻武”、忽略全面发展的错误观念“顽疾”。增加一节体育课,中国足球还继续输、倒逼,再增到两节、三节……直至中国教育真正把体育当做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甚至一半。

若将来中国的中小学生因此皆成“文武双全”,简直是功莫大焉?

只有足球输球能做到这一“撬动”。

1984年洛杉矶的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51枚金牌,中国体育已经历过太多输赢。这些年来,中国男排、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柔道、摔跤、射击射箭……几乎皆输了无所谓,或无关痛痒,或习以为常。但只有中国足球、中国女排失败还能引起震动、轰动和痛心疾首,从而引发深刻反思的“效应”。

而女排也只是个小众项目,只需抓好全国190以上身高的几百人即可。当今世界女排最优秀主攻手朱婷、李盈莹,从1314岁才开始正规训练,1819岁即已成名,过程只有短短几年。

但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场上队员、观众皆人数最多,选材从最矮到最高,从很小开始练、到U23还要靠新政才能上场,成才周期太长,所以必须从有所有人抓起,中小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且须持之以恒。非如此,就要继续输,何时做到这一点,方能转输为赢。

所以,只有中国足球输到所有人皆痛心疾首、如丧考妣、没有退路的份儿上,才最终撬动了中国教育“重文轻武”这一“千年顽疾”。

再说中国足协的开放及对待批评虚怀若谷的态度。

2000年时CCTV体育频道曾直播过中国足协的每周新闻发布会,一个局级单位如此开放,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某次直播刘建宏一个问题把南勇问到一连说了7个“这个、这个……”后,CCTV直播被取消,但中国足协这些年来一直是“唯一”“批评无禁区”的领域。

中国足球每输一次,媒体、球迷风起云涌的批评和反思就更广泛、更深入一次。从临门一脚差,到中场组织乱,到缺远射、缺头球、缺意识、缺文化,到反思土帅整体水平低,必须请洋帅、外援,必须职业化,与欧洲五大联赛接轨,从训练体系,到基础体能,从选材到训练,从足球、体育体系,到教育体系、体制……对中国足球的批评、反思早已远远超出足球和体育范畴,而成为一场新文化大讨论、一场国民素质教育大普及。

在一个连红毛幺舅都不能批评,揭露全歼鞋垫骗局都是忌讳的环境下,“弱不禁风”的中国足球却“勇敢”承担起所有应承担、不应承担的合理批评、责难,及不合理批评、讽刺,甚至纯属发泄的谩骂和无情打击。日前网络上有个董路破口大骂犯规踢断对手腿韦世豪的视频,董路一口三个脏字泼妇式骂街之恶劣绝不在韦世豪犯规之下。但出了足球圈,董路敢骂谁?范冰冰,还是冯小刚;化工厂包扎,还是程度七中食品乏煤弗兰……他谁都不敢骂?但足球可以。

从社会学角度讲,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其实还起到了个“减压阀”的作用,就像高压锅的泄气阀门,每当锅内压力达到爆发临界点,阀门便将压力发泄至安全指数范围。屡屡春晚上拿中国足球开涮,那么多各种各样毫无顾忌的段子,世界排名第80、亚洲排名第9的中国足球有那么不堪吗?其实中国足球比之很多其他领域的“世界排名”要好的多得多?但中国足球却几十年“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辱负重、默默承担起“减压阀”作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心如故。

当然还须提及中国足球在社会改革中起到的“急先锋”作用。没人能否认,中国足球系最全面与国际接轨一族,从职业化,国际化,到规则、VAR技术,电视转播,到机构改革,反腐……刚结束的两会委员通道采访形式从何而来?答案是,足球比赛混合区球员通道是也。

……

这一切皆源自中国足球的“输球”——输球痛彻心扉后的壮士断腕、刮骨疗毒。你能设想中国足球像中国男篮那样,隔三差五拿个亚洲冠军,再世锦赛、奥运会上小组垫个底,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然后能充当起社会“减压阀”和改革“急先锋”?谁又能设想当今之中国没有中国足球这个角色?

或再设想下,若更多领域能像中国足球这样开放和接受批评会如何?

限于篇幅,将最后一个话题简单明了些。

输掉一场亚洲杯的比赛,比射击、女子举重、乒乓球……丢掉块奥运会金牌更痛心疾首;武磊西甲进个球,据说收视率都上亿了,远远超过对某些奥运会金牌的关注,国人此前“唯金牌论”的观念迅速得以转变。

奥运会金牌数名列前三,但足球输约旦、巴勒斯坦、也门,差点输马来西亚……还让中国球迷在学会尊重这些“弹丸之地”的同时,远离了“大国沙文主义”。学巴西“桑巴”、学德国“战车”、学西班牙“TIKA TAKA”,学冰岛、威尔士,学日本、韩国……极大的扩展和促进了中国媒体、球迷的国际视野和虚心学习的态度。

所有这些,没有中国足球几十年如一日的输球,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有这么多“正面效应”,还需忧虑、惧怕中国足球继续输吗?

中国足球连输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

中国足球,哥们儿你大胆的往前走!

 中国足球输球之“正面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