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3中超进球=四岁才会说话

若非华夏幸福U23队员车世伟本轮对重庆进球,一个“强制性”的中超新政会不会都像上港对延边那场那样,刚踢到17分钟皆把U23队员换下?本旨在促进“选拔、培养本土年轻队员”,却遭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软抵抗”,“U23新政”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聋子耳朵——摆设”的尴尬。
U23在足球场上已是个什么年龄?若以运动寿命比做人的自然寿命,U23早已过“三十而立”之年。U23在球场上或踢主力、或初露锋芒,相当于一个人在生活中已“成家立业”、事业打下坚实基础;U23仍未能在顶级职业联赛中登场,就相当于30岁仍在“中小学里留级”、放学打打酱油,一副“弱不禁风”状?U23场上进球算什么?就像婴儿平均几个月会爬,十个月会站,一岁会走、会说话一样,U23才中超上场、才“过年吃回饺子”般进球,几乎等于孩子“四岁才会说话”——属智力开发太晚、绝对有弱智之忧。
但很有点意思的是,只从“书面”和数字统计上看,从中超到中国国家队,平均年龄都年轻的“有点吓人”。
中超上赛季最年轻球队属“贾学习”所率河南建业,24.27岁,上港24.33岁,“最老”亦不过是上海申花之27.87岁,比起五大联赛最年轻球队,仅排在法甲尼斯23.3岁、图卢兹23.4岁,和德甲弗莱堡24.2岁之后;“最老”则五大联赛中四个联赛有3支以上平均28岁以上的球队,“最老”为意甲切沃的31.4岁,而英超则有10支(一半)球队平均年龄超过28岁。高洪波那届国足“一个超过30岁的也不带”、平均年龄仅为24.4岁,后佩兰力排众议招入34岁“老将”郑智,平均年龄亦不到26岁,比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最年轻的加纳(25岁244天)、比利时(25岁241天)都更年轻。只看报名名单,中超甚至还有恒大2000年2月出生的张奥凯,建业1999年12月出生的谢硕,已属再年轻就超过“违法”的下限了。
那就太特么的奇了怪了,你看看平均年龄老气横秋的英超上赛季评选出的最佳新人11人阵容(门将须23岁以下、其它位置22岁以下),门将斯托克城巴特兰,右边后卫阿森纳贝莱林,中后卫埃弗顿斯通斯、切尔西祖马,左边后卫沃特福德阿克,右中场热刺阿里,中场利物浦埃姆雷,左中场埃弗顿巴克利,前锋热刺凯恩、曼联马夏尔,哪个不是独当一面、叱咤风云的人物,且每个位置都能选出一览众山小的佼佼者来、至少要有几个候选者,“老迈”的英超得有多少朝气蓬勃的新人?
再看看巴西世界杯和世界杯历史上那些冉冉升起的新星,巴西内马尔,法国格里兹曼,比利时阿扎尔、哥伦比亚J.罗德里格斯皆23岁,比利时卢卡库21、贾努扎伊19,德国格策22、德莱克斯勒不到21,意大利博格巴才19,英格兰有19岁一战成名的斯特林,22岁的坎贝尔,21岁的有瑞士R.罗德里格斯,尼日利亚的利物浦前锋摩西,美国有才19岁的拜仁主场格林,韩国22岁孙兴民……17岁的贝利,18岁的罗纳尔多、马拉多纳……自古英雄出少年,若等闲,就只能白了少年头,空蹉跎,这也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
为什么中超、中国国家队明明“白纸黑字”的写着有最年轻的平均年龄,却场上U23球员踪影难见,就更甭说进球、独当一面、叱咤风云了,甚至“强制”之下还“阴奉阳违”,玩“掩耳盗铃”把戏,好不容易碰上个U23球员进球,竟惊为天人、径直成了“特大新闻”?
非中国足球是“长不出好庄稼的盐碱地”、没有好少年、缺乏天才,而是太功利、太急功近利,几乎没人想到去做好20年、10年,甚至4年、两年之后的事,所以就没人踏踏实实打好基础、根本没有新人在前,好不容易有了新人也不敢用、不用,或滥用在后,最后到真的没人可用、有也毁了就成了必然。若几乎没人知道2011年中超“新人王”宋文杰现身处何处的话,那应该所有人都看到了2012年中超“新人王”于汉超在恒大板凳上都快坐废了,近几年“新人王”甚至还遭遇“难产”,而中超恒大16岁张奥凯、建业17岁谢凯在板凳上还能做多少年摆设才能“将牢底坐穿”?“我有钱,只要砸钱买世界大牌球星,一年即可冲超,第二年中超夺冠,第三年夺亚冠,我干嘛还要去抓十年后才能看见结果的青少年梯队、培养本土新人,吃饱了撑的?”。于是,中国足球就有世界足坛最奇葩的“年龄区间”——24、5岁“很晚”才踢上联赛,刚过30岁即“很早”挂靴。
最后说说“U23新政”。一项高屋建瓴、富有远见性的政策,对建设一个健康的联赛有方向性的意义,如欧洲多个联赛中的升级附加赛,杯赛主客场制鼓励进攻的“客场进球”,英超的“每周最佳球员”、“每月最佳教练”评选……皆起到重大的杠杆作用。在此不提中超“U23新政”出之太晚、太仓促(仅有俩月公示期),为什么没个“至少上场30分钟”条款,未雨绸缪先堵住“17分钟即被换下”漏洞?为何把线划在“U23”,而非“U21”、“U20”,甚至“U18”?“U18”可为U19亚青赛、U20世青赛打下坚实基础,“U21”可直接与奥运会预选赛接轨,“U23”算什么?23岁才顶级联赛上场,“黄花菜都凉了”,就像孩子四岁才开始学说话——“把一生全耽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