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鲁鸣率队艰苦卓绝重回亚洲之巅的荣耀、喧嚣散去,众多同行、管理者、媒体有谁在默默无闻认真总结、学习中国男篮的成功经验,进而在三大球各级国家队中推而广之?
很多,还是一个没有?
同行、管理者暂且不提,“八千足记们(几年前统计说中国有娱记5000、足记8000——其实是体育记者的统称)”是否早已像马三立相声中“一万多只苍蝇”似“轰的一声奔食堂——下一个热点”而去了?
一个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热点此起彼伏,靠博眼球就能拉动经济,某影星办婚礼全国大小媒体趋之如骛、GDP竟高达数亿,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谁还傻乎乎如唐僧般坚守十几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成功经验?很好啊,但须立竿见影、无需流血汗,最好是藏在山洞墓穴中的“秘笈”那种,或哪天梦中得神人点拨,一出手即可毙敌于无形。如何做到的,再如何留住、传下去?我管那么远?谁愿管管去!
中国足球疯狂花钱“请”大牌洋帅外援,是否像买了本“秘笈”?我有钱,买来洋帅外援,就什么不用管了,不照样冲超,夺亚冠,进世俱杯?能用钱办到的还叫事吗、能用钱办到干嘛还要傻乎乎的费劲?这不篮球、排球,乒乓羽毛……都要排队学足球职业化吗?
但没法靠大牌外援的国家队呢?连续三届世界杯被关亚洲十强赛门外,国奥、国青、国少多年奥运会、世青赛、世少赛影都摸不着……职业化钱越花越多,国家队成绩却越来越差?继续“海拉西”花钱,还是“按下那颗浮躁的心”、学学宫鲁鸣?
宫鲁鸣成功的“秘笈”又是什么?
若把宫鲁鸣率男篮亚锦赛夺冠写成报告、或报告文学,肯定有诸多方面和太多细节。如对理论、大方向的把握,大胆启用更渴望国家队荣誉的年轻队员,用更科学训练方法练体能、多名队员“练到吐”,包括对脂肪含量特低的周琦,及郭艾伦、赵继伟、丁彦雨航等优劣并存队员的使用,临场排兵布阵、技战术运用,甚至连周琦女儿手术回家探望的队员“家事”处理……都值得三大球各级国家队借鉴,但所有经验中最决定性的,还是看似傻大黑粗、却最难做到的三个字——“练到吐”。
但“练到吐”是“秘笈”吗?
若文革前全国女子100米跑纪录保持者姜玉民练到太狠致膝盖积水,男子三级跳全国纪录保持者田兆钟带伤苦练影响了成绩的故事太过久远;高洪波每次训练完要对着墙加练射门、绕着树练任意球,容志行苦练体能体重由41公斤增加到65公斤、100米跑由15秒多提高到13秒的故事因成绩差未能广为流传;那如今谁不知道科比“看洛杉矶早晨四点日出”、每天练投篮上千次,C罗一天至少练2000个仰卧起坐的故事,宫鲁鸣的“练到吐”不过是“萧规曹随”的传承而已。
但宫鲁鸣每次集训都要先对队员伤病做恢复性训练,再“练到吐”——“职业体育就要挑战极限,你不做、别人做了,你就要落后(挨打)”——应是他对“三从一大”的继承和发扬。就像屠呦呦先继承中医古籍瑰宝,再用现代科学方法提炼出超越西医的青蒿素一样,最核心部分还是她上百次“练到吐”的“以身试药”。不练到极限,如何知道极限在哪、如何突破极限?这一点宫鲁鸣、郎平和屠呦呦绝对有共同之处。
而中国足球自前赴后继“拼”洋帅外援后本土球员都练了什么?赛季忙着比赛、主客场转场,“以赛代练”,一周根本练不了几天。四个月休假期有仨月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个月海外备战,从小就体能底子薄、技术基本功差,再不自觉加练、又没私人体能教练……从未“练到吐”过,所以大赛成绩反不如没职业联赛、国家队常年集训那会即实属必然了。
输球就换帅、换完土帅换洋帅,要不就“技不如人”,但明明是先“练不如人”?整天喋喋不休佩兰排兵布阵有问题,五后卫、单前锋,没用张稀哲、蒿俊闵,甚至“郜飞机”,但败因早在从未“练到吐”时即已种下?你一逼就乱、一冲就散,前面多排个人又有卵用?不信等宫鲁鸣弄出个各项训练数据后与国足对比下是否有天壤之别。为什么佩兰能率队亚洲杯战绩不俗、而世界杯预选赛却不尽人意?亚洲杯他利用赛季休假期多练了一个月?
宫鲁鸣能否把中国男篮的成功“秘笈”传授给中国足球下?国足、国奥,还是国青?中超贵州,或中甲毅腾、北理工,特别是没钱拼大牌外援者,谁先试试宫鲁鸣和中国男篮的“练到吐”,看看能否闯出一条起死回生的新路?
人早都散了,去追新的热闹去了,已没人总结宫鲁鸣的成功经验了?那我就算一个吧,算吗,宫指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