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优势与群体优势
(2011-10-20 19:15:34)
——中日韩体育之比较
起这么大个题目,其实最终还是要说几句中国足球而已。
中国体育有姚明、刘翔、李娜、林丹、张继科、孙杨、邹凯、王一梅、申雪赵宏博……,韩国有朴智星、朴泰桓、李昌镐……,日本有内村航平、北岛康介、室伏广治……中国显然在更多项目中拥有更多、富有个性的世界冠军,但却唯独缺少打入世界杯第二阶段、亚洲夺冠的男子足球?
同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体重身高力量等天赋条件极为相似,比较“东亚三强”之间的体育优劣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有太多可比性,甚至可看到太多体育之外的意义。
谁更有个性?几乎为中日韩独有的围棋是个很好的例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处于鼎盛时期的日本围棋群星璀璨,“宇宙流”武宫正树、“布局大师”小林光一、“英雄”大竹英雄……个个个性十足、风格迥异,但几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下来,从废墟上崛起的中国围棋便以更鲜明、更强烈的个性压倒日本,“大气磅礴”聂卫平、“妖刀”马晓春、“力战型”刘晓光、“以柔克刚”曹大元,老聂更是屡屡上演“过五关斩六将”,个性和个人英雄主义达到不可阻挡的顶峰。韩国围棋虽美感底蕴不足,但却简单执着,获胜概率最高。韩国后来居上,日本围棋遂一蹶不振。
围棋显示更多的是思想境界上的个性,几与身体条件无关。如今中国围棋古力、孔杰、谢赫、檀啸、周睿羊等,皆风格独树一帜各领风骚,仍属“三国演义”中风格最鲜明最丰富者。
谁关键时刻最冷静、最顽强、最不“患得患失”?其实在个人项目上,中国运动员丝毫不比日韩差,甚至更好。老聂“中日擂台赛”连斩日方六员大将;比赛成绩从来比训练时更好的许海峰洛杉矶奥运会射下中国首金;第46届世乒赛团体半决赛,刘国正面对金哲洙连扳7个赛点反败为胜;李宁独得世界杯六金;“亚洲飞人”邹振先几次超过17米的好成绩几乎全在世界大赛上创下;2011年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刘翔领先时被罗伯斯两次拉拽、痛失金牌,但脸上仍是“费厄泼赖”的微笑……
若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从来就不缺个性和个人英雄主义。文有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李白、杜甫、白居易……,武有秦皇、汉武、成吉思汗,岳飞、杨家将……,侠有荆轲、秦琼、武松、谭嗣同……,充满了创造力和个人英雄史诗。但中国人历来缺乏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而体现在现代体育里的显著特点是:人数越多的项目,成绩越差。
以三大球为例,场上5个人的篮球,中国男女队都是新科亚洲冠军;6个人的排球,中国女排亚锦赛夺冠,男排亚锦赛亚军,11个人的足球,中国男女足双双坠入“出线难”之谷底。而日本正相反,人数越多的项目,成绩越好。女排比女篮好,女足比女排好,女足甚至以最矮的身高世界杯夺冠石破天惊。日本男篮男排亚锦赛都名列第5,男足亚洲杯夺冠、南非世界杯差点打入8强。韩国篮球比排球稍好,男女篮分别是亚洲前四和亚军,男女排都进了前四,足球亚洲杯前四,世界杯、奥运会打入第二阶段。
非常令人吃惊的是刚惜败于日本、惨败于韩国的中国女手,电视解说曰:比日韩更好的身高力量,却缺少配合、单打独斗,想赢怕输……若只听评论,不知道是何项目,肯定以为是中国足球?而中国足球屡屡被批评“球员不知道场上要干什么”,及“中场组织不力”、“三条线缺乏联系”,经常被理解为技战术上的问题,其实更深层次原因在文化和历史之中,不在个体性格,而在群体性格,甚至与当今社会“不敢扶摔倒的老人”、“汽车反复碾压女童”……等冷漠之极的丑恶现象有某种潜在联系。一个人尚且“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改造一个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性格就更非一时之功了。
相比于单一民族的日韩,由众多不同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要由个体优势形成群体优势,非脱胎换骨般改掉“一个人是条龙,十个人是条虫”之陋习不足以成事。而足球,只是这其中一面小镜子,靠请几个外国教练就可做到的急功近利,可以休矣。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