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究竟算第几流?
(2010-01-06 21:19:14)
当年开始学外语时,听到哈姆雷特那句最简单的“to be, or not to
be(活着,还是死去)”是个经典名句时,曾充满了疑惑和不屑。疑惑的是,不过是个类似于中文的“是,还是不是”,如何就成了经典?不屑的是对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奉为经典并挂在嘴上的故弄玄虚。毕业后不学语言了,才从生活中领悟到所谓“经典”不是这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而是哈姆雷特痛苦挣扎的内心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几乎是决定一切的,这是最简单、却又是最基础和最决定性的。一群人当然也是如此。
很多年后,也有一个叫米卢的塞尔维亚人不远万里地跑到中国来,对中国足球说了一句类似于哈姆雷特的经典:“态度决定一切。”米卢以世界一流之态度把中国队前所未有地带进了世界杯,米卢走了,带走了他带来的结果,也带走了他带来的“态度”。10年来,中国足球不仅连亚洲十强赛边都再也没沾上,而且连“亚洲二流”的心理防线也告“失守”。亚洲杯预选赛客场输叙利亚属“亚洲三流半”战绩,态度呢?也“亚洲三流半”?“to
be 三流半 or not to
be”等态度都三流半了,就几乎是生不如死了?足球“亚洲二流”都不敢提也就罢了,曾三次打入世界前十,拥有亚洲最多职业球员、亚洲最高身高、并手握姚明、易建联两大NBA球星的中国男篮,也“坦然”宣称步入“亚洲二流”?
也许更值得追问“我们究竟是几流”的,还远不只是足球、篮球和体育。偶尔换台看到“铁齿铜牙纪晓岚(四)”的演职员表,张铁林名字屁股后面赫然写着“英国籍”三个大字,为什么?表明更国际化,还是更“票房”?“英国籍”是更一流演员的标签,还是“更一流的人”?我没看过“建国大业”,只听说其中有多名演员也拥有他国护照,也不知道“建国大业”片尾演职员表是否也将一干土生土长、只是后来取得他国护照者的“第二国籍”一一标明?好莱坞邀请成龙、章子怡拍片也标明他俩国籍“中国”?国际化,态度不是装出来的,拍一个“亚洲三流半”的电视剧,冲不出亚洲,走不向世界,靠某些演员的“暂时先进一点国家”的国籍当噱头,已是把自己先“二流化”、甚至“不入流化”了。
可能就是把张铁林英国国籍打在屏幕上的那些人,也可能是另一拨人,一直在很偏执地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但香港影视邀请张铁林、或任何人拍过的片子肯定不会标明他是英国籍、或什么。而无论是历史题材,现代生活剧、警匪片,港片港剧都在占领世界市场和海外华人文化圈上远胜“铁齿铜牙纪晓岚”一类。甚至连中国电影领军人物张艺谋也降低了对一流的追求,“导演过奥运会开幕式后,再拍电影就是小菜一碟”,结果他真的拍出了一碟小菜般的“三枪”,难怪冯小刚敢在“三枪”后宣称贺岁的票房冠军还是他的,冯小刚的贺岁片独占鳌头都多少年了,后继无人的何止是中国足球?东亚运动会亚洲四流队香港足球队力克日韩夺冠,完成了中国国家队多年想干而“不敢干”之事,而同一赛场上早早就在为伦敦奥运会备战的中国国奥则再次耻辱败倒在韩国杂牌军脚下。
你的成绩、基础、服装……甚至身体条件都可以是亚洲二流,甚至三流,但你必须有一流的心和态度。有了一个一流的态度和英雄的心,你就会一直进步,连香港队都可以一朝剑在手,即将韩日斩于马下,何况堂堂之中国国家队乎?但若你自甘二流,就会从二流走向三流,从三流走向不入流,即便你的基础、服装、身体条件都是亚洲一流都无济于事。这实际上也就是哈姆雷特的那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
别说张铁林的国籍是否打在屏幕上与中国足球、与正在率队打叙利亚的高洪波风马牛不相及,一个群体的意识和态度是不分男女和职业的,不是毫无关系,而是息息相关。最后还是不禁要问,你把张铁林的英国国籍放在那么醒目和一流的位置,我们中国人自己究竟算是几流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