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是由恐龙变来的是已被科学证明了的吗?
不管是早已是定论,还是尚未定论,它都已经表明,鸟是另一种生命形式演变而来。不是从地上变小、长毛和飞起来的恐龙,就是更早从水里的动物演变而来。OK,鸟是由恐龙蛋生出的恐龙先在生长的过程中变成了鸟,然后才有了鸟蛋。
鸡的道理也是一样?
鸡是由鸟变来的?一些鸟在落地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食物,或者他们的体重变大了,或者是在地面上停留的时间加长了,他们不在能飞起来了(也没必要再飞了),所以变成了鸡。先变成了鸡,然后再下的鸡蛋。
还有必要把鸟的起源的故事再讲一遍吗?
从网上扒一段下来吧。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2009年9月27日消息:据英国《自然》(Nature)杂志网站公布,10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将发表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课题组报道的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的新发现。
该化石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县玲珑塔地区的侏罗纪髫髻山组,距今约1.6亿年,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恐龙演化曾经过“四翼阶段”的假说,并提出了兽脚类恐龙分异的时间框架新假说。此研究成果代表着鸟类起源研究的一个新的、国际性的重大突破。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美国学者复兴了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使鸟类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世界各地大量恐龙和早期鸟类的化石的新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假说。
1996年起我国辽宁西部地区及其邻区“热河生物群”发现的大量保存精美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不仅为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假说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而且为羽毛和飞行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但在涉及最早鸟类何时出现的兽脚类恐龙分异时间框架方面,以往已知最早的鸟类“始祖鸟”是发现于德国索伦霍芬晚侏罗世晚期(距今约1.5亿年);如果鸟类“恐龙起源”假说是正确的,应该在较之“始祖鸟”更早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大量与鸟类亲缘关系密切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但遗憾的是,在世界范围内这一时期似鸟类恐龙化石记录一直匮乏。
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等此次报道的“赫氏近鸟龙”在其近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产出该标本的髫髻山组地层,基于古生物学证据,其地质时代传统上被认为属中侏罗世,近年来的同位素测年显示为160百万年左右,因此该化石时代可能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远远早于德国始祖鸟的时代。因此,“近鸟龙”化石代表了世界上迄今已知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
“赫氏近鸟龙”是我国青年恐龙学家徐星等2009年初发表、并根据一件不完整的头后骨骼标本命名的,该研究曾确定“近鸟龙”是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
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等此次新发现的“赫氏近鸟龙”化石标本,比该种的正型标本更完整、并提供了更多信息。新发现的化石在其近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特别是在前、后肢和尾部均分布奇特的飞羽。更奇特的是,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这种完全被羽的特征在灭绝物种中尚无报道。胡东宇、徐星等将其进一步认定为属于恐爪龙类的两个枝系之——原始的伤齿龙类。
新化石的发现进一步缩短了初鸟类、伤齿龙类和驰龙类(恐爪龙类的另一个枝系)之间的形态差距。与德国的始祖鸟相比,近鸟龙的飞羽相对小,羽轴纤细,羽片对称,尖端钝园,反映特征更原始;近鸟龙的足羽,结合现生羽毛发育学资料,也被认为代表着鸟类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原始状态。赫氏近鸟龙的的飞羽与原始鸟类相比也显然不适于飞行。此外,近鸟龙极长的小腿通常被视为适于奔跑,但其长满羽毛的后肢又在奔跑型动物中很少见。这些表明恐龙-鸟类的转化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通过综合分析包括近鸟龙在内的兽脚类恐龙的化石记录,沈阳师范大学的研究小组提出,兽脚类恐龙的所有主要类群在晚侏罗世最早期之前可能都已出现,并且迅速分化,包括鸟类在内的许多重要类群就是在这次快速演化事件中出现的。这次快速演化事件与同一时期发生的、可证实的古地理和古环境变化是一致的。因此本次研究是对以往有关“近鸟龙”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并在地质时代和兽脚类恐龙分异的时间框架等理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
“先有鸡,还有先有蛋”是对生命起源的一种探讨,还是一种哲学悖论?无论如何,它存在的时间都已经太长了,它甚至演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无解和用来结束讨论的象征。
但是,实际上,用鸡和蛋来作比喻却是不恰当的。鸡远远不是最早的生命形式,最早的生命形式并不是卵生的,最早的生命形式是什么?细菌,是先有的细菌,还是先有的细菌“蛋”?同时有的?一个生命被“设计”出来的同时,就已经拥有了遗传系统。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生命。而最早的生命起源,则根本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作为哲学悖论可以不提了。因为肯定是先有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