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足球报》:死去,还是半死不活着?

(2009-03-12 16:35:32)
标签:

体育

半死不活着——写在《中国足球报》停刊之后
活着,就像盛开的花朵,但花开的时间再长,也是“昙花一现”。相对于个体生命的短暂和绚丽,死亡才是真正的永恒。正是死亡,才让生命更加珍贵。
   可以将一张报纸比作生命吗?那它的“死亡”又意味着什么?
   两周前,一张堪称是“兄弟”的报纸——《中国足球报》停刊了,虽说是暂停,但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个人死了经常是默默无闻的,但一张报纸“死”了却必定要弄出些声响来,有些和名人死了的效应相似。著名记者马德兴老师已发表了“悼词”,因为他曾经在《中国足球报》工作过、患难与共过;还有些媒体的反应则是“兔死狐悲”型的,几年前,《南方体育》“暂停”时,就有过类似的“悼念”;还有就是旁观者清型的,他们反应的角度几乎是一针见血的:这些年“暂停”的体育报纸太多了……
   早先的模式是几乎每个省市都有一份体育报纸和一份体育杂志,有的甚至还多。有段时间,山东除一份简单到家的《山东体育(周)报》外,青岛也有一份体育(周)报,“年轻(时间短)”、“简陋(版面少)”,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但却顽强的活着……这不仅是简陋的活着,而是一种带有时代烙印的“繁荣”。在经过了一个万马齐喑、一个国家只有一份专业体育报、一份体育杂志还被暂停了多年,全国只有一个隔一段时间才有三言两语的“最高指示”、然后只有“两报一刊”(当时还没有电视台)一个声音解读,没有体育比赛,演出也只有八个样板戏的时代后,如雨后春笋般有了“自己的声音”纯属必然。
   但文字和文化的传播显然不是以地理和行政区域为界的,它们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所以,无论大小贫富、各省市都有一份体育报纸和杂志(还有文学和青年类)的格局很快就被打破了,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它们必须“养活自己”。北京的《体育博览》多年里曾痛苦的尝试过《模型世界》、《赛马》、《健康》等副项杂志,近年来定位在只针对体育时尚少年的鞋杂志《尺码》上,而陕西的《体育世界》被省外文化庄家收购后变成了《灌篮》……有些则在大浪淘沙中被“停刊”了,而成功者无疑当属《湖南体育报》转型后的《体坛周报》和《广东体育报》转型的《足球》,《体坛》之前,独树一帜的《足球》甚至称得上是体育媒体改革的一面旗帜。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没有专门的体育报纸。英国美国都没有,法国有一份《队报》,意大利有《米兰体育报》和《罗马体育报》……中国的体育类报刊显然是“多乎哉,太多也”,且违反规律、竞争力低下,其中很多将“死去”也只是早晚之事。一个市场出现了一个寡头垄断不正常,太多太滥也同样不正常,真正繁荣的结果应该是为数不多的精英和精英之间公平激烈的竞争。
   在“纪念”《中国足球报》的声音中,有些是感叹其“非正常死亡”的。我也是该报最经常的读者,他们有些文章、创意非常新颖,编辑记者皆属行内佼佼者,相比之下,他们远不是“最该死”的。《南方体育》“死去”时,我也曾写过这样的话。但“活着,还是死去”是人类永远难以决定的抉择,“宁可痛快的死去,也不愿窝窝囊囊的半死不活着”,这样的“死”其实是挺勇敢的,也有意义。这样的“死”,提高了死亡的门槛,也孕育着高档次的“重生”。
   被认为给《中国足球报》等报纸的“停刊”“钉上最后一颗钉子”“罪魁祸首”的是网络,但网络既是掘墓人,也是继承者。一个在全世界有着最快发展的中国网络已经拥有了最坚实的市场基础——数以亿计的上网者,一篇足球博客有十几万的点击率和上千条留言,一条小小的足球短消息几小时内有5000多条留言。拥有随时随地“现场直播”和互动的优势,网络甚至对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声音、文字、图像,皆在自己手里的鼠标之中,不再是媒体自己在说,还有最大程度的参与和互动。
   一些“人”“死了”,正是为了迎接一个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