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队”玩“纸上谈兵”的背后
(2009-01-11 15:42:35)
“太阳每天都照常升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自然规律,“中国足球队输球丢人”,或“中国队输伊朗”也成了中国足球的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赢球球队的赢球方式都是一样的,输球球队输球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从什么时间开始,中国足球每一次的总结都只是——检讨又有什么新的输球、新的丢人现眼的方式?这一点,中国足球还真是从未令人“失望”,这一次,“殷之队”创下的前所未有的输球方式是:纸上谈兵。
通常情况下,与中国足球同样缺乏竞争精神的中国电视解说员们在“评论”比赛时,很少说些球迷想听的东西,大段大段脱离画面的“评论”显然是忽略了“为球迷服务、为画面服务”的宗旨。但是,这场中伊热身赛的几句解说却“泄漏”了一个画面之外“殷之队”的“秘密”——“国足教练组怕队员记不住诸如如何防对方的任意球、角球,如何卡住对方的边路突破,如何如何……的诸多要领,特地给队员都发了一张纸,把诸多要领写在了上面(结果还是丢在了千叮咛万嘱咐的三个任意球上)。”——纸上谈兵?两千年后中国人创造性发展了的“纸上谈兵”?
没人能说中国足球教练是弱智、或者没有动脑子,甚至没有鞠躬尽瘁,但显而易见的是,头脑简单,想不到对手特点是什么、会做什么,战略战术部属有重大漏洞是教练的大忌,但面面俱到、婆婆妈妈,抓不住重点、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都不敢“漏掉”,就完全走向了反面,就是“太面”,就是另外一个大忌。什么都需要队员记住?实际就是什么都不需要记住;比赛前如此“纸上谈兵”,也就是放弃了随机应变的空间,扼杀了队员随机应变和自由发挥的意识。
什么是一个优秀教练赛前、中场休息布置战略战术的模式?肯定是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式的,队员顿开茅塞式的,上了场立竿见影式的,奇迹教练们经常有的“换谁谁进球”就是最令人信服的例子。好的布置,队员肯定会记住,而队员没记住,一定是教练的错——你没让队员记住!说那么一大堆,怕队员记不住,还要写下来?队员就记住了?然后忘了场上发生了什么?比赛成了背书?我没进过中国队比赛的中场休息室,但我可以想象米卢与中国教练传统方式之间的不同——一个是简明扼要的,一个是时间根本不够用、队员却记不住重点的;一个是给队员以信心的,一个是给队员增加包袱的。所以,除米卢(苏永舜)外,其他中国队教练几乎没有下半场扭转战局的比赛。
“殷之队”输掉中伊热身赛的当天,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至少发了两篇有关中国足球基础的长稿子。一篇是有关U19和U17队冬训、人才青黄不接的,另一篇是有关建立打假机制的。从互为因果的长远战略眼光看,世界杯、奥运会几十年不带中国队“玩”,2008年四大皆空、世界排名掉到100名左右,与中国足球长期忽略基础建设、急功近利、无比浮躁有关,但从一场比赛、或几场比赛看,“殷之队”输给伊朗只与教练的“纸上谈兵”有关、只与这拨队员的不争气有关。中国田径基础比足球更差,但也能出刘翔那样“第九道也要赢”的英雄,中国就剩你们几个人踢球,是否也不应该踢成这等熊样?好不容易黄博文进了个遮羞布般的进球,有人几乎要救命稻草似的弹冠相庆了?这种最高层次上的崩溃实际上是对整个基础最致命的破坏。
没有像以往谢亚龙那样耷拉着个阴沉沉脸的人在边上督阵,也没有什么“进前几、拿牌”的指标压力,也没有人立什么“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的军令状,根本就是一场为“鸡肋”比赛备战的热身赛,为什么“殷之队”还场上个个如背负沉重的包袱,没有微笑、没有自信,甚至没有比分落后的愤怒。媒体甚至还有这样的报道,某官员很担心有“魔鬼主场”之称的德黑兰拉扎迪体育场会给“殷之队”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听到可能只有两万观众时,该官员“才松了一口气”……
缺乏整体一直是中国足球的顽疾,但“殷之队”最新的“纸上谈兵”表明,中国足球从上到下还一直缺乏个性和勇气,还远远没有思想解放,还太墨守成规,束手束脚,还太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