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人头落地
■梁发芾专栏
(2009年8月7日,《中国经济时报》)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情节:王允、吕布、貂蝉合谋杀死董卓,正饮宴庆祝的时候,来人报告说,有人伏在董卓的尸体上大哭。王允命令将此人抓来,结果大家大吃一惊,原来那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德高望重的侍中蔡邕。王允厉声叱问,而蔡邕请罪说,我虽然不才,但不会跟董卓同流合污。只是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希望您原谅我的罪过,哪怕黥首刖足,只要续成汉史,将功赎罪。大家惋惜蔡邕的才能,都为他说好话希图挽救他。但王允说,汉武帝没有杀死司马迁,让他修史,致使谤书流于后世。现在不能让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我等遭受他的诽谤议论。于是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其实,这是演义故事。真实的历史,蔡邕比这还无辜。《后汉书》的记载是:董卓被杀后,蔡邕正好在司徒王允的座上,听到董卓死讯,他也不过叹息一声,流露出不快的神情。王允立即勃然作色,严厉斥责。后面的就与《三国演义》一样了。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写法,蔡邕当然有些头脑发昏,在那兵荒马乱、军阀厮杀的岁月不知自保不知轻重;但事实上他不过轻轻叹息一声。谁知叹息也是死罪啊
论理来说,蔡邕哪怕真的伏尸而哭,也说不到死罪。而蔡邕的叹息,也没有包藏什么祸心。蔡邕是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学问家、文艺家,名望极高。董卓掌控东汉政权后,对蔡邕非常器重,三天之间,三次加官。蔡邕先是用逃避不就的办法对付,但后来还是接受了任命。董卓为什么这么器重蔡邕,或许是为了给自己操纵的政权贴金,但也不排除这个军阀确实敬重文豪这种可能。即使蔡邕感动于董卓的知遇之恩,在他死后掉几滴眼泪以示哀悼,也算不上附逆;而事实上王允本人同样给董卓当差卖力,不止半斤八两呢,为什么不治他的罪呢﹖
王允杀蔡邕的理由是如果让他活着,一定会像司马迁那样写一部史书,让王允他们的丑行传留后世。这显然是王允十分恐惧的地方。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算了。看来,王允比起董卓,实在没有好到哪里去。不过他有一块匡扶汉室的旗子做遮羞布,在《三国演义》上是一个忠臣的形象,没有被涂上白鼻子而已。
不管他是什么形象,他怕历史留下他真实的形象,于是,他要掌控历史。掌控历史的办法就是掌控甚至杀掉不服从的史官。可见,在专横的权力面前,修史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文天祥在其著名的《正气歌》中说:“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对于春秋时期两位史官给予崇高的评价,而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不怕死而秉笔直书的好史官,数来也就这么几位。春秋时期,晋国灵公昏庸无道,几次要杀死赵盾,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被迫逃往国外。赵穿杀死了晋灵公后赵盾才返回赵国。晋国的太史董狐就记录说,“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宣示。赵盾虽然不高兴,也无可奈何。至于齐国的太史,其命运就没有董狐那么好。齐臣崔杼杀了庄公后,秉笔直书记录历史的史官被杀了,他的两个弟弟继续如实记录,也被杀死了。接手的一个弟弟仍然如实记录,而且后面还有更多冒死前来准备接手被杀史官未竟事业,秉笔直书的史官,崔杼只好放下了屠刀。
当然,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自由岁月,那时统治者还不够独裁,而且还有尊重史官如实记录历史的风尚,一度还有国君不得查看史官的历史记录这样的规矩。所以,即使是残酷的崔杼,并没有将屠杀进行到底。
写过《1984》的伟大作家奥维尔说过,“掌握现在就掌握了过去,而掌握了过去就掌握了未来”。这实在是处于权力之巅的统治者对待历史的最言简意赅的总结。权力在手的人一定要争夺对历史的话语权、叙述权和解释权,甚至一定要不惜代价,用政治强力去争夺这种权力;而一旦掌握了这种权力,也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叙述和解释历史,也就为将来绘就了合法性的蓝图。春秋战国以降,历史越是向前,权力拥有者对于这一心法的掌握就越是纯熟自如。秦始皇统一中国,焚烧历史资料,为的是不让人知道真实的历史。此后的统治者,对于历史著述的控制不断加强,唐宋以后的历史都是官修的历史,到了清朝,围绕着民间人士著述明史而掀起过数次株连广大、杀人众多的文字狱。像王允一样,掌控权力因而掌握历史话语权的人,对于历史真相的可能被揭露,都怀有深刻的恐惧乃至神经过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