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梁发芾
中国古代,传说一种叫做獬豸的神灵动物,具有明辨是非的超常能力,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古代的书籍中都说,獬豸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它见到别人在争斗,则用角去触那个不正直的人;听到别人在争论,则去咬那个不讲理的人。正是由于獬豸象征着公正,公正的裁判被认为是獬豸的裁判。所以,在古代,它就成了法律与正义的化身,御史等执法官员所戴的帽子被称为獬豸冠,有些朝代执法官员的衣服上还绣有獬豸的图案。繁体汉字的“法”(灋)偏旁的“鹿”,表示的就是神鹿獬豸。
法学家认为这种说法,是古代神裁法的遗留。
确实,古代的中外民族和国家中,当人们对于证据不明,是非不清,仅凭人的理性和能力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裁决的时候,人们往往就借助神明的力量来裁决是非曲直。神裁的时候,一个被告,必须通过肉体或精神受苦的考验,来向大家证明自己的清白。比如中国的西南个少数民族地区就大范围盛行这种情况,这些少数民族最主要方法的是让嫌疑人把手伸进开水锅或油锅,看是否烫伤,没有烫伤就是无辜的,烫伤就是有罪的,当然也有赌咒发誓,抽签,喝水等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做法,种类是十分繁多,方法也经常十分怪诞。就是今天的汉族的民间,发誓赌咒何尝不是一种证明自己清白的方法?
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种神裁法,在欧洲的早期以及中世纪,在教会的主导下,也十分流行。
那时候法律并不发达,存在很多是非曲直难以判明的情况。其实,由于法律手段的限制,有些情况疑难情况,就是今天,也难以判明。如果不能判明,怎么办呢?欧洲人开始更多选择决斗。不敢决斗的人当然被认为是心中有愧,嫌疑更大;而在决斗中死去的,更是有罪无疑了。这种暴力行为并不为教会所赏识。教会积极主张的是神裁,即由上帝来决定到底一个人是清白无辜的还是罪恶深重的。
在欧洲据说有五种神裁法,分别是:在福音教士面前发誓法、十字架裁决法、火烧法、水淹法、面包奶酪判决法等。前两种用于上层人士,中间两种用于下层人士,最后一种用于教士。
发誓裁决,是当一个人受到指控时,他要面对《圣经》发誓说他没有犯罪,同时还得找到12个信誉良好的人一起发誓说他们相信他的清白。这种裁判法中 ,只要发誓的人语气坚定,脸不变色心不跳,基本上就能打赢官司,有点像今天的测谎,所以,输赢更多地决定于有没有说谎的心理素质。十字架判决法,是被告先发誓自己无罪,然后到圣坛前站定,牧师事先选好两根同样的木棍,包起来,其中一根上面刻画了十字架图案。把包好的木棍放到圣坛上,牧师就开始祈祷,乞求上帝开始裁判。祈祷结束,被告走近圣坛拿出木棍中的一根,如果上面有十字架,就是清白的,反之是有罪的。火烧法,是蒙上被告的眼睛,在他的前面放上烧红的犁头,让他光着脚从这里走过,如果没有踩到犁头,就是清白的。火烧法还有其他多种办法,比如让被告把烧红的铁条捏在手中,烫伤就是有罪的,否则就是无辜的;水淹法简单一些,把嫌疑人扔进池塘,沉下去淹死的是清白的,没有沉下去的则是有罪的,不管有罪无罪,都难逃噩运。面包和奶酪裁决法更有趣,一般用于作为教会人员的被告。在圣坛上放一些面包或奶酪,被告先念一段咒语,祈祷,吃面包和奶酪。如果他有罪,上帝就会塞住他的喉咙,罪人就会被面包噎住,如果没有被噎住,就是清白的。
神裁法主要是因为人的智力和现有的法律技术手段不足以解决一些疑难的是非曲直,只好把希望寄托给冥冥中的神灵。神裁法到底能不能真的带来公平结果,其实与抓阄一样,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概率,问题只是哪种概率更大,哪种概率更小。概率的大小,其实取决于对于方法的设计。由于这种办法本来是由人来设计和操纵的,设计这种方法的人本身不是獬豸那样公正无私的,方法和程序本身是不公平的,所以,结果公平的概率就更小了。比如水淹法,沉下去的是清白的,那么,清白只能用死去证明,有什么公平?尤其针对教士的面包奶酪法,更是几近搞笑,一个正常人被面包噎住的概率太小了,因此,教士有罪的裁决也就基本不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