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设部官员说了实话

(2007-02-02 14:41:00)
标签:

杂谈

  建设部官员说了实话
  梁发芾
  建设部原司长日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称06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在今年落实到位。对房产调控,我们不能期望市场商品房的价格下降,因为即使大幅下降,低收入者仍然只能“望楼兴叹”。
  建设部的官员说了一句实话。
  前些日子,北京青年报报道,公众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房价的信心大为下降。我写了一篇评论,《地方政府与公众在房价上的同床异梦》,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版面。为了能够不惹出更大的麻烦,题目只说是地方政府,其实内文的意思是,政府宏观调控本来就不是为了让房价降下来,宏观调控本身反而会使房价涨上去,至少使人们的购房支出增加(如增加贷款利息)。建设部官员今天的说法,正好印证了我对他们调控政策的分析。
  这几年,政府出台宏观调控措施,不知是媒体的误读,还是百姓的天真,还是政府出于讨好百姓故意设置了欺骗性的口径,反正都把调控措施的焦点放在降低房价上。让人感觉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要降低至少是要平稳房价。但现在,房价不断上涨的现实面前,百姓终于明白,不是这么回事,他们的信心动摇了,下降了。现在,政府也不再隐瞒宏观调控的意图,也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不要指望宏观调控就是为了降低房价。宏观调控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降低房价。
  人们因为误读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以为是要降低房价,于是决心等待房价降低后入市,这种预期当然会影响到房价上涨的幅度,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人们持币待购,追涨心理暂时平缓,房屋成交量下降,涨幅也有所下降。但是,一旦当百姓明白,原来这些期望都是镜花水月,那么,信心崩溃后的释放,说不定还会加速房价上涨。
  对于政府的调控能力和调控动机,我一开始就不大相信。在2005年夏天政府红红火火出台措施调控的时候,我看到没有降价的希望,自己买房了。此后至今,兰州的房价每平方米大概又涨上去400元左右。当时我如果相信政府的能力和动机,真的等房价下降,我今天还得不住到马路上去。

附录:

地方政府与公众在房价上的同床异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06:21 中国青年报

  老梁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某网新闻中心、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ePanel在线调查平台,对2582名公众进行专项调查,与两年前相比,公众对房价居高不下原因的判断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两年前58.9%的人对政府宏观调控有信心,现在20.6%的人抱希望。公众对政府稳定房价信心下滑。(《中国青年报》1月22日)

  公众对政府控制房价信心度的下降,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的调控的目标,与百姓的期待和诉求不一致。中央政府追求金融稳定无风险,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赚钱促政绩,百姓要求降低房价减负担。这三个方面的分歧无法达成一致,房价的上涨也就不奇怪了。

  从中央政府2005年、2006年两年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看,其主要担心的是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大起大落,影响整个国家的金融和经济稳定。所以,调控措施就是提高贷款利率,提高按揭门槛,紧缩土地供应,提高和增加税收。这些措施,虽然会打击投机炒作,对于 房价的剧烈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可它们不会降低房价,至少不会减轻购房人的负担。公众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房价一直在上涨,而且涨幅不小。

  中央宏观调控的措施如果落实到位,可想而知的是,因为土地供应少了,房子盖的少了,房价就会上涨;因为税收提高了,房价也会上涨;贷款利率提高了,购房人的支出也在提高。以笔者为例,因为贷款利率上调,今年每月要比去年每月多交贷款利息100元左右。所以,宏观调控政策,意在通过提高成本,控制土地,压缩房地产投资,减少供应,逐步消化存量,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买房人的支出和负担退而求其次。当然,中央政府会要求地方政府建立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去解决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这是地方政府的责任。

  但是,地方政府的目标与中央政府和老百姓的诉求并不一致。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确乎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但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搞房地产开发,会赚大笔的钱,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就赚不到钱。房地产开发赚的钱,一方面是土地出让金,一方面是大量的税收,还有一些拿不到桌面的隐性好处。这些好处最终要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让购房人最后埋单。房价越高,地方政府的收益也越大,GDP的增幅也越大,政绩也越大。因此,政府没有积极性去降低或者平抑房价,更不用说有积极性去建廉租房。就连中央政府要求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也用种种手法予以化解。地方政府很清楚,金融稳定是中央政府和全局的事,不是地方政府的事。

  地方政府要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买不起房子的人,这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需要一个公共选择的政治过程,如果城市市民能够通过参与到公共选择的政治过程中,对于政府的决策有压力有影响,则这种政策政府能够制定。而如果百姓们对于政府的政策没有影响,无从参与,则政府不一定会主动拿出钱来补贴住房,建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即使建设,受益的也未必是老百姓。

  老百姓对房地产调控的信心正在下降,这一点都不奇怪。现在准备买房或者已经高价买了房的百姓们,正在为维护金融稳定付出代价,也在为地方GDP付出代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