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通牒”游戏和公平分配

(2006-08-18 23:20:00)
标签:

杂谈

  “最后通牒”游戏和公平分配
  梁发芾
  美国法律学家凯斯·孙斯坦在【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一书的第二章开头,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经济学家发明了一种叫做最后通牒的游戏。主持游戏的人暂时给两位参加游戏的人一笔钱,然后叫第一位把其中的一部分给第二位。如果第二位接受了第一位的钱,他就可以把钱留下来归自己所有,而第一位则只能将剩下的部分归自己。但是,如果第二位拒绝了第一位给的钱,那么,两个人都不能得到任何东西。这个过程中不许讨价还价,而且先将这些规则告诉参加游戏的人。通过采用有关理性、自我利益以及选择的标准假设,经济学家预测,第一位应当只给第一位一分钱,而第二位应当接受。
  我查了一下,这个最后通牒的游戏,来自试验经济学。是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古思在20年多年前设计的。
  经济学家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按照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模型假设,人是理性算计的自私的机器,他按照获益最大化行事。在最后通牒的游戏中,分钱的人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那当然就是给对方分最少的钱,比如最小的单位,1分;而第二个人也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但是因为他既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武力夺取,他只有被动等待分钱的人的决定。而哪怕到最少的1分钱,也比拒绝之后什么也得不到要强。因此,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第一人应该给自己留出最大的份额,给对方留下最小的份额,就是给他人1分钱,剩下的自己全得。
    实验证明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经济学家的预言破产了。在实验中,有2/3的人提议分给对方的比例都在40~50%之间,超过半数的人都拒绝接受低于20%的价码。而且参与者的行为并不会因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或计算能力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令人惊讶的是,奖金多寡对结果也沒多大影响。例如,在印尼所做的试验中,参与者可以分享的金额是他們平均月收入的三倍,但当他们觉得提议给的钱实在太少时,也断然拒绝了。学者还在橫跨四大洲的15个小型社会中,做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有文化差异,试验结果仍然和理性分析所预测的自私行为相去甚远。世界各地的人,大多很看重公平待遇,而不是只一味自私的追求最大利益。(2006年8月EMBA期刊)
  那么,孙斯坦是怎么解释这个现象的呢?他说,在最后通牒游戏中,当两个人在约定的铁件下共同分享一定量的金钱时,给钱的那个人往往感到一种耻辱,因为他从总数(例如)200美元中给出1美分或1美元时,那么,他在向另外一个人展示他是一个贪婪甚至可怕的人。如果作游戏时给两人一笔钱,好人往往能把这笔钱分了,都不想独自吞霸这笔钱。对于他而言,接受钱的那个人往往觉得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如果提出的数额太少或只是象征性地给一点的话。他觉得是受到了蔑视。“给你5分钱怎样?”这句话的社会含义是看不起,而如果回答是:“好啊!”其社会含义是愿意被侮辱。
  最后通牒这个试验,让我们知道,人,并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假设的理性经济人,他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人,道德人,是这种种的混合。他有理性的算计,但是也有道德良心以及尊严情感的考量,也有对于公平合理的天然感知能力。
  经济学是这些年的显学,它侵入到了很多学科,被人们说成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甚至像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社会权利义务负担收益登登分配,这些年都是经济学家说了算。经济学家主导的社会政策,其结果可能就是最后通牒的假设:我从用于分配的总量中给你1分钱,而你应该接受;因为毕竟1分钱比没有1分钱要好,属于帕雷托改善什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