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治家金科玉律:宁我负人——读三国话杀戮5

(2006-02-12 11:42:00)
标签:

杂谈

政治家金科玉律:宁我负人——读三国话杀戮5
梁发芾
    话说《三国演义》中后,董卓进京,肆意屠杀,激起反抗。曹操也在行刺失败后逃离京城,在逃离的过程中,中牟县的县长陈宫感于曹操的英雄行为,决定扔掉县长不当,跟随曹操,共同实行讨伐董卓的大业。
    在《三国演义》中,这个曹操,从镇压黄巾义军,到向何进建议用法律手段解决宦官,反对董卓进京,到向董卓献刀刺杀董卓,到失败逃亡,一直是一个被人看好的有见识有胆略的豪杰,不但陈宫慧眼识人,毅然决定弃官跟随,就是我等读者,也不禁为曹操的行为所感动。
    但是,当曹操住到朋友吕伯奢家,屠杀人家全家,在知道真相后,又把吕伯奢杀死时,曹操这个刽子手的面目,终于清楚地暴露了出来。
    《三国演义》写到,在吕伯奢家,曹操和陈宫晚上听到磨刀的声音,两人过去偷听,听到有人说:“绑起来杀,怎么样?”曹操在逃难之中,正是风声鹤,草木皆兵,立即就认为他们要把他绑起来杀掉,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和陈宫闯进去,把全家8口人,不问男女老少,全杀了。但是杀完之后,才发现,人家要绑起来杀的,其实是一口猪。两人知道杀错了人,立即上马逃走,不想在半路碰见出门买酒菜的吕伯奢,曹操又挥剑杀死了这个热情款待自己的老朋友。陈宫责怪曹操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而曹操争辩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中曹操这段情节,是揭示曹操性格品行的神来之笔。不过,这不是作者的虚构,《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说》说:“太祖(曹操)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俱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杀8人而去”,又引孙盛《杂记》说:“(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即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小说中曹操这段行状,也许有历史依据。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历代政治家的成功密笈,处世金针,发家宝典,高度概括了政治家损人利己的本质德行。那些在权力上怀有野心的的政治人物的行状,莫不遵循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原则,不过遵循了这些原则的人,并不像曹操那样坦白直说,而是要借助于一些高尚动听的大词语比如为天下苍生谋生路,为人民谋利益等等美丽词语遮掩粉饰而已。
    本来,不伤害他人,是人类伦理的最为基本的原则之一,而无端伤害他人,也是伦理原则的最大禁忌。但是,这个原则,在政治竞技场,毫无应用的空间。政治斗争,尤其在中国历史上那种没有任何游戏规则的以屠杀能力决定政治前程的政治竞争中,一个人要成功,只能遵循“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则根本不足以立足。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凭着辜负天下人而发迹,而袁绍、孙坚、吕布何尝不如此。当然,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覆灭了,倒不是因为他们辜负世人,得到了报应,而是由于别的原因。
     可以作为反证的是刘备。刘备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被着力塑造成一个仁慈,宽厚的好人。但是,如果他把他的仁慈宽厚坚持到底,则他连立足之地也没有。而他的能够在群雄割据的混战中取得成功,成为三国鼎立之一的英雄,也是由于他同样辜负了他人的原故。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出身寒微,力量弱小,今天投奔袁绍,明天投奔曹操,后天又投靠刘表,他三让徐州,自己却没有立足之地。无论是曹操还是刘表,都对这样一个怀有野心的所谓皇室后裔怀有戒心。刘备虽然一直表明自己不会夺取刘表的地盘,不会做有负于这个远房本家的事,但是,他不这样做,刘表的老婆和舅子却不会认为他不会这样做,于是多次设计要杀死这样威胁者。蔡夫人等人设计的一个阴谋杀死他的鸿门宴,刘备差点丧命。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死里逃生。
    经过这些磨难,刘备大概对于以信义成就大事的观念,发生了动摇。当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给他制定的战略决策,就是夺取荆州和益州两块地盘,作为根据地。荆州与益州,正是刘备本家的地盘,镇守荆州与益州的刘表刘璋,又是汉王朝的宗室,而且无论刘表还是刘璋,本身相对于其他军阀来说,其统治还算温和,并无什么值得武力征讨灭亡的罪恶。从这样的人手中夺取地盘,刘备有心理障碍,至少从面子上说,不合他所标榜 的信义。但是,军师诸葛亮可不这样认为。他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一席话,说得刘备十分高兴,“顿首拜谢”。看来,刘备还是从他的信义中抽身 出来,准备前去夺取自己本家兄弟的地盘,作为自己创业的资本。这显然是柿子挑软的捏,欺负老实人。
    荆州是他混乱中得来的,当然说不上是辜负了他的本家。但益州却确确实实是他主动费尽心机,使用卑鄙的阴谋手段夺取的。夺取益州,这本来是诸葛亮给他制定的战略决策,刘备本人就是十分赞同的,所以,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刘备虽然也说:“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但庞统给他讲了一通“兼弱攻昧,逆取顺守”的大道理——其实就是马基雅弗利的为达目的不泽手段学说的中国版本——,刘备便恍然大悟,欣然同意亲自带兵进入西川。当然,他一开始并不是明目张胆是前去夺取地盘的,而是有别的借口。而那个老实本份的刘璋,果然认为这个本家没有恶意,放弃一切戒备,欣然接纳刘备进入益州——这根本上就是引狼入室。刘璋自己不负他人,但这种好心却被刘备利用,刘备狠狠地背负了刘璋,找到借口,还是毫不客气地从这个本家手中武装夺取了益州,自己当了益州牧。这个过程中,又不知使多少人成为冤鬼。
     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取益州,证明了,在那个世界的政治争斗中,谁要真的保持“宁叫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的做人原则,那么,他的下场就是刘璋,而如果要成就大事,就只有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路子。在夺取刘璋地盘的过程中,刘备放弃了他的所谓宽和仁厚信义的原则,不知是由于他本来就是个心口不一的伪君子,还是由于他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作出妥协,总之是,他的道路,与曹操没有区别。“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者生,坚持“宁人负我,我不负人”者死,这是政治家成就事业的金科玉律,非独曹操如此;刘备亦如此,就是今日,那些衣冠楚楚,道貌岸然,满口为人民服务的衮衮大员,也同样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