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和龙的区别、明代龙和清代龙的区别
(2017-07-02 23:14:51)
标签:
收藏龙 |
一、麒麟和龙在外形上的区别:
(一)麒麟的特征: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猪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从古到今都是公堂上的装饰,以振官威之用,也是权贵的象征。
(二)龙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人须、蛇腹、凤足。
二、元代龙、明代龙和清代龙的区别:
(一 )元代龙细颈肥身(更象唐而不象宋)。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
(二 )明代以永乐、宣武时期的龙纹最为典型。当时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嘴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的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
(三)清代龙纹的形象较明代更为苍老,可谓之苍龙,尽管刻画细腻如微,但缺乏神韵和气势,其特点为: 1.龙的头发多而蓬乱,飘向脑后,甚至额下都长满胡须 2.双角粗壮如松枝,一对虾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锯齿状,两条龙须下垂,额下长满胡须 3.足伸展为四爪或五爪 ,尾端分出许多尖叉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龙一般都是四只龙爪,根据龙爪趾头数命名为三爪、四爪、五爪。
元,元代龙的体态为四肢和躯干一样粗,有腋毛或腿毛,二到四根不等,腋毛为宽而长的带形,爪有三,四,五,以三爪、四爪居多,少量五爪,爪的形态无定规。爪有甲且锋利,爪形强劲有力,有双勾和实心两种画法。
明代早期的龙体态更为粗壮,但是颈部细长,有像蛇一说。龙腋毛作飘动状,有多根同向飘动,有中间数根飘动,有两边向外上卷的,也有向一边卷的。爪有三,四,五爪之分。官窑龙大部分都为五爪龙,龙爪尖利有勾。三爪龙的爪都向后,五爪龙的龙爪,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爪的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民窑以四趾居多,这一定规延续至清。象征着王权的龙纹唯官窑青花有使用特权。明中期起,随着禁令的松驰,民窑青花装饰渐采用龙纹, 但不见五爪龙, 造型也谓简单。
清,由于清代帝王对身为极为重视,龙的描绘更庄重精细,少见粗率潦草之笔,并且五爪基本为官窑象征。清初时,龙纹造型尚有明代遗风, 爪的拇趾和其他几趾距离拉开,相对如人身,已和明代不同。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前一篇: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的五个生存机会
后一篇:贾公好福与叶公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