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水调歌头·次韵苏轼《明月几时有》

(2014-09-08 17:39:53)
标签:

文化

水调歌头·次韵苏轼

明月几时有

分类: 信园春晓-诗词古韵

 

http://s8/mw690/0018S7cqgy6LSObMwnR37&690

 

 

水调歌头·次韵苏轼《明月几时有》/信园春晓

 

(钦定词谱·词林正韵)
 
时度中秋节,恰遇露华天。
几番凉热交替,挥忽感流年。
执手清风归去,更有欢盈院宇,轻缕桂香寒。
月在水云上,人倚菊窗间。
 
酒杯尽,歌客散,自难眠。
玉辉万里,今夜函夏共团圆。
常望苍生和合,但使金瓯无缺,别外不求全。
学咏东坡调,新阕寄婵娟。
                                      (2014年中秋)
 
 
     今天是2014年9月8日,农历甲午年八月十五——白露节气,恰逢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据说这要57年才一遇。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一个“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其实,我国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士也仿效起来,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逐渐形成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当天晚上,家家团圆,食月饼石榴,饮菊茶桂酒,共赏明月。苏东坡曾有诗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而中秋咏月,更是文士附庸风雅,怀人寄情的一种时尚。许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流传至今。其中,值得一说的是,苏轼苏辙兄弟“中秋唱和”的词坛佳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久负盛名,横绝古今。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贬至密州任太守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已长达七年未能晤面。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大醉。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这首词就是他赏月思亲有感而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性篇章之一。全词以明月为线索,近乎“口语化”的短句,音律和谐,使人读起来既节奏铿锵,又容易理解。作者在与月的对话中,展现了奇思遐想,也处处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人生宇宙哲理作了深深思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向了更高的境界,向世间所有离散的亲人送上美好的祝愿,这句词更传诵千古。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有道是“兄唱弟随”。一年后的中秋,苏辙终于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高兴,一起泛舟畅饮,登楼赏月。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的日子终于到了。苏辙也借兴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回赠其兄: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苏辙[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在词中感叹:我们离别已过了七个中秋!去年的今天我在东武望月生愁,没想到现在来到彭山,与哥哥一起泛舟悠游,聚朋畅饮。但明晚我将孤舟离去,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了。同样地,苏轼心中也是眷眷不舍,不知兄弟何时再相聚?同时,觉得弟弟苏辙的词有些消沉情绪,一时感慨万端,随又用其韵和了一首“水调歌头”来劝慰,为弟壮行: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苏轼[宋]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词中,苏轼主要借用东晋谢安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与谢安一样,我们人到中年仍为仕途奔忙,俩兄弟情深意重,但决不能像谢那样热衷仕途不知进退。他还借用谢安“焚裘教侄”的故事,表示对未来的生活要有长远想法,就是待二人退休后,过上悠闲隐居生活,喝醉酒相互搀扶;并借用刘备、陈登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淡泊功名的意愿。
   有意思的是,在苏轼写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百多年之后,南宋爱国名将、时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作了一首“水调歌头”,是对苏词的和作: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辛弃疾[宋]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罢居铅山时期。当时,闲居乡野的辛弃疾,虽然因遭朝中奸臣排挤,报国无门,鸿图难展,心中怨愤,时常寄情山水,托兴诗酒,但他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国民之忧,希望重新得到重用,得以施展才智,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词中写梦中登天所见,极其浪漫;篇末写一梦醒来,终有不得志的惆怅要与友人诉说。它大胆惊人的夸张,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寄托着个人的情怀。
 
    最后,我想简单讨论一下“水调歌头”这个词谱:
    查《钦定词谱》,“水调歌头”共有八体,其中,苏轼与贺铸两体中有“夹叶仄韵”。所谓叶(xié)韵,又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这里只说苏体,其谱云:“又一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注:“此词前段第五、六句,后段第六、七句,间入(叶)两仄韵。”苏体词格如下:
 
○●●○●句●●●○△平韵
●○○●○●句○●●○△平韵
●●○○○▲叶仄韵●●○○●▲仄韵○●●○△平韵
●●●○●句○●●○△平韵
 
●○●句○●●句●○○平韵
●○●●句○●○●●○○平韵
○●○○○▲叶仄韵●●○○○▲仄韵●●●○△平韵
●●○○●句○●●○△平韵
 
    宋代刘攽在《中山诗话》说:“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用彼韵不必次),吏部和皇甫《陆浑山火》是也,今人多不晓。” 我们看到,辛弃疾在词中没有用“夹叶仄韵”(非不能而不为也),所以,他在序中注明自己的“水调歌头”也是“用韵”东坡词,表明了一代词宗谦虚、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反观今之网络,有许多爱好苏词的朋友都标明“步韵”或“次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却不管或根本不知道“此词前段第五、六句,后段第六、七句,间入两仄韵”的要求。窃以为,这样(没有夹叶仄韵)的词虽然也基本相合苏体,但只能算是苏词的一种“用韵”和词,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格同韵的“步韵”或“次韵”了。以上个见,欢迎指正。
    值此中秋佳节,向朋友们致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